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254842
大小:30.8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2-09
《房产系统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建得广厦千万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房产系统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建得广厦千万间 诗圣杜甫在1000多年前就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朴素理想,居者有其屋,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自治区成立60年来,我市的房产工作者怀着为人民群众建好房、管好房的历史责任感,披荆斩棘,与时俱进,为广大市民建设了一处处安居之所。 房产,作为人民生活的特殊必需品,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免不了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追寻我市房地产建设的发展轨迹,看到的是一条与共和国一起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道路。从自治区成立,一直到1997年住房制度改革前,我市的住宅建设
2、一直以公有住房为主。公有住房建设一种是国家投资建设住房,即国有直管房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实行“统一资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一种是职工单位自管住房建设,即职工所在单位出资兴建住宅,按每位职工个人的住房条件和工作资历对每位职工进行评分,然后再根据住房建设的数量,从高分到低分将住房分配给职工。无论国有直管公房还是单位自管的职工家属房,只要分到居民手中,只需交纳很低的租金,住户就可以无限期地使用公有住宅,这种福利性的住房建设与分配制度虽然让部分居民和职工得到了实惠,但全部由国家和单位承担住房建设的单一形式,抑制
3、了住房建设的步伐,延迟了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据有关部门统计,从自治区成立,我市房产事业起步,到1987年,通辽城区内各类公有住房建筑面积仅有138.7万平方米,虽然比自治区成立时增长6.3倍,但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也仅仅达到5.15平方米。住房建设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无房户十分普遍,即使有房住,也大都阴暗潮湿,拥挤不堪。居者有其屋,仍然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一方面是市民对住房的旺盛需求,一方面是房源紧张,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我市的房产工作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从公房转私房的试点,实行房改,推行
4、公房出售,到职工集资建房,培育房地产开发市场,他们为了让市民有房住,住好房,一路摸爬滚打,走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住房建设之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市无房户多,有房户住房拥挤的实际,房产管理部门借鉴外地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采取单位补一点,职工个人拿一点,再向国家争取一点的办法,采取合资或集资的方式,为无房职工建设住房。这一大胆的探索,为我市解决“无房户”,“溜房檐”户的居住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合资、集资建房的兴起,促进了我市住房建设大跨越。据统计,“八五”期间,在这次政策的推动下,全市住宅竣工面积85.3万多平方米,人均居住
5、面积由5.79平方米提高到6.79平方米,到1998年,市民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0.65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提高到7.61平方米。当年就有6722户居民喜迁新居。合资集资建房的推行,使许多市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改善了居住条件。 从1995年开始,房产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市经济水平提高,居民购买力增强,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大趋势,从安居工程起步,开始有意识地培育房地产业,将房地产开发建设作为一项产业来运营。“十五”以来,我市的住房建设驶入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建设面积每年以10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开发形式由过去见缝
6、插针为区域整体配套开发。“十五”期间,全市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353578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39倍。开发建筑面积524793平方米,比“九五”增长2.38倍,全市累计销售住房150.61万平方米,销售额达到215591万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2.56倍、3.36倍。建成了成型或基本成型的住宅小区125个。 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我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居者有其屋的基本追求,一跃到现在讲宽敞,讲舒适,讲环境,讲文化的选择。建得广厦千万间,喜得市民俱欢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