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

ID:7229388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08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_第1页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_第2页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_第3页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_第4页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一、什么是归因什么是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心。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逻辑方法进行;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往往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因素无关;而归因却容许错误,甚至有意出现错误,并且认

2、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如借口)。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归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判断。二、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1、海德(Heider)的“恒常原则”理论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行为结果O=f(能力×努力×有效环境)2、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

3、is)的“相应推断”理论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1)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有可能作出对应推断;(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非共同效果分析”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3、凯利(Kelley)的协变理论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

4、、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性)。4、韦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论;成败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进行归因;这四个因素又可以从原因源、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类;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5、总结两种归因研究的路线(1)归因前提(2)归因后果前提归因后果信息信念动机→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行动归因

5、理论行为的归因理论共同点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S(刺激)→C(个体的认知)→A(情感反应)和E(期望)→R(行为反应)。三、归因的前提条件特定的线索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社会标准个体的信念个体的素质和差异成就动机性别他人的反应四、原因的结构原因源:内部――外部(自身――他人)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控制性:可控――不可控有意性:有意――无意特殊性:特殊――普遍重要性:重要――不重要整体性:整体――局部五、归因的后果(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结果归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成功稳定性原因期望

6、高,继续努力成功不稳定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失败稳定性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失败不稳定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能力自信(胜任感)一时努力激动持久能力放松、轻松自在、镇定个性提高自尊感他人的努力感激运气惊讶2、失败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能力无信心(无胜任感)努力(一时的、持久的)内疚(羞愧)个性、内部动机屈从、忍受他人的努力气愤、怨恨运气惊讶(三)原因维度与情感反应1、原因源维度与情感反应成功→内部原因→自豪、自信、胜任、自我满意。失败→内部原因→悲伤、挫折。外部原因与自我

7、价值感没有联系。2、稳定性维度与情感反应成功→稳定性→希望成功→不稳定→惧怕失败→稳定性→惧怕失败→不稳定→希望希望、惧怕、失败、焦虑→未来的期望3、控制性维度与情感反应可控→愤怒(指向他人)内疚(指向自我)不可控→同情(指向他人)羞愧(指向自我)(四)归因→情感反应→行动愤怒→不帮助原因的可控性同情→帮助六、归因训练1、出发点人们在活动中反应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2、途径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training)。在焦虑、失眠、口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