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197095
大小:33.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2-07
《对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的节能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的节能探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结合多年从事锅炉供暖运行管理的实践,讨论了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的具体实施以及调节控制和管理方式,推导总结出在供暖中运行调节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用以指导供暖运行调节管理,实现供暖系统按需供热节能运行目的。 关键词:供暖系统;运行调节;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XX)08—0107—02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北方城镇共有供暖建筑65亿m2,其中约70%采用不同类型的集中
2、供暖。根据目前初步估计,城镇建筑供暖用能折合标准煤1.3亿t/a,占全国总的城镇建筑用能的52%。据统计,建筑采暖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因此供热节能是建筑节能工作中潜力最大、最主要的途径,应该作为当前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锅炉供暖运行管理的实践体会,从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方面入手,对供暖系统运行节能进行探讨,供暖通专业同行们借鉴。 1运行调节对供暖系统热能利用率的影响 供暖系统在投入运行初期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供暖系统的初调节。初调节的目的,是将各热用户的运行流量调配至理想流量,即满足用户实际热负荷需求的流量。 在初调节进行完毕后,热水供暖系统还
3、应根据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进行调节,即当热负荷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为实现按需供热,而对系统流量、供水温度进行的调节,称为运行调节。运行调节的目的在于使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放热量与用户的热负荷的变化相适应,以防止热用户内发生室温过高或过低现象。 目前,中国的供热系统的热能利用率很低,就热网和热用户来说,热能利用率平均只有40%~50%,损失达50%~60%,热用户运行工况失调造成的损失通常为20%~50%。热损失组成如下:热网的热媒输送热损失通常为10%~15%,若保温脱落,地沟泡水则可达15%~30%,这在过去因节能管理力度不足造成的。由此可见,运行调节对供暖节能的影响是很大的。 2
4、科学评价一个供暖系统热能利用率的指标 科学评价一个供暖系统热能利用率,可采用以下几个指标来决定: 2.1水输送系数 指循环水泵每消耗1KWh电能所能输送的供热量即WTF≥0.6th。WTF为按设计选用的水泵铭牌轴功率计算所得的水输送系数;th为按设计计算条件计算所得理论水输送系数。如粗略估算:1m2供热面积其循环水泵耗电量要<0.3~0.5W。 2.2循环流量控制指标1m2供热面积其循环流量为2~3kg/h。 2.3供热煤耗指标 1m2供热面积一个冬季煤耗不超过19kg。呼和浩特单位建筑面积标准煤耗量指标为17kg/m2,预测煤耗为16.3kg/m2。
5、 2.4用户室温合格率 室内温度在16℃以上的用户应大于97%。 3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的实施 在热水供暖系统中,为了使各用户的温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除了在系统运行前要进行初调节外,还应在整个供暖期内随室外气温的变化而随时对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循环流量等参量进行调节,在满足供热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调节才能更有效地节能降耗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供暖系统运行调节。 3.1供暖运行调节与初调节的区别 初调节的作用是使供暖系统各用户平均室温达到一致,但不能保证用户室温在整个供暖期都满足设计室温的要求。供暖用户室温除与流量有关外,还与室外气温、建筑物热负荷、日照、水流速有关,这就
6、需要进行运行调节,不但调节流量,而且更应调节供水温度。 3.2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的形式常用的有两种 3.2.1多阶段的运行调节:它属于经验型的运行调节,可把一个供暖季节分为初寒期、严寒期、末寒期,不同时期其流量、供水温度不同;每个时期的流量、供水温度相对比较稳定。 3.2.2随时的运行调节:随时保证供热量与需热量一致,这是最节能的。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的方式目前常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是在供暖期中按室外温度高低分成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中,保持设计最大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中,保持较小的流量。在每一阶段内,网路的循环水量始终保持不
7、变,按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进行供热调节。 热水供暖质调节是指在保持连续供暖运行中,管网系统内水流量调节保持平衡稳定后,根据室外温度变化相应改变供回水温度,以满足供暖房间对室内温度的要求。多年来,国内外众多供暖专家、学者对热水供暖质调节理论进行诸方面地研究。本文修正完善了原质调节理论计算公式,便于快捷计算,简单实用。推导公式总结如下: 3.3质调节计算公式 3.3.1基本公式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