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

ID:7191825

大小:32.6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2-07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_第1页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_第2页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_第3页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_第4页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 廖日红 赵立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许志兰廖日红赵立新)  摘要:采用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对XX市亮马河微污染水体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各项水质指标的监测,研究了该系统对河湖微污染水体的处理性能。结果显示水质净化系统安装后,有效改善了试验区内水体表层富氧、底层缺氧的状况,缓解了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的现象,表、底层和叶绿素分布日趋均匀。 关键词:太阳能处理微污染水体   河湖微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利用机械能人为破坏水体的静水状态,增加水体溶解氧和流速,强化水体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水质的技术,在国外有所应用,目前

2、在国内应用较少。原因在于水体交换设备多数需要动力源驱动,因运行成本太高,安全可靠性及可维护性较差等因素,应用受到限制;另一类以美国PumpSystem公司设计生产的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为代表,将涡轮泵系统和太阳能电机系统相结合,完全利用自然能源驱动系统,不需要岸上动力源,近年来在国外微污染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应用。   XX市水利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采用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对XX市亮马河微污染水体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工作原理 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采用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利用它带动高效的涡轮扇

3、产生层状缓流,从而使得较大范围内水体产生表面流。   通过与深层水交换作用相结合,实现较大水域的纵横向环流,从而增加该区域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加快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加速水体中N、P等污染物降解的速率,降低污染物负荷。   通过水体交换作用破坏水中浮游藻类的生活环境,抑制和减少水华藻类的繁殖,从而达到控制水华及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 2试验方法   试验区在河道内布置,选择XX市亮马河上段、渔阳饭店以南三岔口水域,面积约1000m2。考虑河道的行洪功能,试验区内外水体之间不设围隔,为自然连通状态。 2.1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采用美国泵系统公

4、司生产的SolarBee125OV12型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主要用于城市河湖等小水体。系统由太阳能/电能转换系统、旋转装置、配水系统、浮体、锚定系统组成,因系统内部加装蓄电池,在不需要岸上附属设备的情况下可实现24h昼夜运行。 2.2设备现场安装   在试验区内三岔口的中心位置安装太阳SolarBee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1套。   系统安装采用陆上与水上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在岸上将太阳能电能转换装置、旋转装置、配水管及装置、浮体等组装完毕,然后推人水中由船只牵引系统到达安装位置。此时浮体支持系统漂浮在水面上,通过系链和水下锚定物固定系统的位置,使系

5、统距离安装位置不致漂移太远。   系统安装人水后需进行调试,主要调整浮体臂长度使配水盘水平及调整系链长度使吸水软管达到指定位置,见图1、图2。 2.3监测方案 2.3.1监测目的   通过对各监测点的连续观测,了解DO、叶绿素、透明度、COD、TN、TP、NH3-N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考察系统对各指标的作用效果。   通过断面上不同深度监测点的设置,了解DO、叶绿素在水中的分布情况,考察系统对2项指标均匀性的作用效果。 2.3.2监测点布置   平面设置4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在垂直断面上各设置3个点,具体如表1所示。 2.3.3监测项目  

6、 监测项目为水温、pH、DO、透明度、TP、TN、NH3-N、CODcr、叶绿素-a。水温、pH、DO采用便携式测速仪器测定,TP、TN、NH3-N、CODcr等项目采用实验室测速方法测定。 3试验结果分析 3.1DO变化   水质净化系统安装后,4个监测点在中层和底层水体的DO变化均出现了相似的增长规律。可见,水质净化系统对于提高中层、底层水体的DO具有一定的作用。 3.1.1不同深度水体的DO随时间的变化   中层水体。4个监测点中层水体的DO初始值为2.4-3.7mg/L,后期多次监测平均值为6-15.5mg/L,北点、中点、东点、西点的

7、增长率分别为274%、399%、381%、317%。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层水体的DO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是水质净化系统作用的结果。   底层水体。4个监测点底层水体的DO初始值为0.13-0.21mg/L,后期多次监测平均值为0.54-0.73mg/L,北点、中点、东点、西点的增长率分别为300%、290%、382%、558%。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底层水体的DO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是水质净化系统作用的结果。 3.1.2均匀性比较   通过比较DO在不同深度水体中的分布情况,来说明系统对改善DO在水中分层现象的作用效果。将各监测点表层与

8、中层、中层与底层水体的DO差值进行平均,用来表征DO在水中的均匀程度,差值越大,说明分布越不均匀;差值越小,说明分布越均匀。   如图3所示,随着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