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161765
大小:34.3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2-06
《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中部崛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 摘要: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之后,县域经济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县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部与东部地区差异的主要体现,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和“中部崛起”,就必须壮大县域经济。 关键词:县域经济;中部崛起;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地域范畴内各类经济要素发展的总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部和东部经济最大的差距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必须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构筑其新的管理体
2、制,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转型。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跨越式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辽阔,资源丰富,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全国现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这些县域经济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具体到中部6省的县域经济数据见表1。 中部6省地处内陆腹地,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占全国的28.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区
3、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这里有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这里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近北,吸纳四面、辐射八方,发挥着独特的东西互动的桥梁纽带作用。 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6倍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上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尽合“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市化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兀。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条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城镇
4、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中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就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构筑县域经济新的管理体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创新,必须用新的思路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县级政府要大胆探索
5、、努力实践,制定一套新的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强化服务,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倾力打造服务政府和诚信政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县域工业发展问题,一要扶持,二要创新。具体而言,可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扶持体系,如创业辅导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要为初创和发展中的中小
6、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财务方面的服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县属企业在采取包、租、股、卖等改制办法的同时,要着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和壮大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还要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创新。要团结一切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鼓励他们创业,保护其合法权益。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发动群众创业致富,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消除制约全民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住培养、吸引、使用3个关键环节,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
7、业技术人才建设,开创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经济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坚持“扶持、赦税、让利”的方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付、依法减免税费等各种措施,减轻基层企业和农民负担,壮大县乡财力。要因地制宜,哪种政策措施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就采取哪种政策措施。 吸引资金发展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事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