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

ID:7115065

大小:30.28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2-05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_第1页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_第2页
资源描述: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近期,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片”,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点击率排行占据各大排行榜前列。该剧旨在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防腐提供警戒。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荧屏上,并不缺少各种偶像剧、穿越剧、宫廷剧,真正缺少的是写实剧,而《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写实剧。在满屏尽是浮夸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是一股清流,显得有些标新立异,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具体来说,这部电视剧既做到了尊重现实

2、,也做到了追求艺术。理想的文艺作品,人们真正希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既有现实又有艺术。一部作品被认可,未必需要有现实性,但一定要有艺术性,需要通过自身艺术魅力,去打动和感动受众。反腐剧一旦播出,就再也不是单纯的价值输出了,而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选择接受。这就是艺术性的问题,作品需要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的名义》正是一部有艺术性的作品。剧中共有三条线索:一是办案,揭露腐败对人民的伤害;二是官员,展现被卷进腐败案的官员间的斗争;三是百姓,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遭遇。三条线反映了现实生活,加深了该剧的深度。正如导演所说,“没有人天生是贪

3、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件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市场出现了只要艺术性不要现实性的倾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盲目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忽略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误导了广大电视观众,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人民的名义》以其神形兼具的姿态出现,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交错融合。告诉我们,市场永远都存在高层次的作品需求,只有做到了艺术与写实的表达,作品方能广为流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