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092237
大小:35.7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2-04
《xx年春七年级家长会发言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XX年春七年级家长会发言稿XX年春七年级家长会发言稿家长朋友们,晚上好!正如你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婴儿,一晃长大成为倔强的少男少女,您也在不知不觉已成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不知不觉中你的小孩个头越来越高了;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与你的交流越来越少了;穿戴越来越讲究了,要求越来越多了;分数越来越低了,脾气越来越大了;科目越来越多了,可兴趣转向手机电脑了……这是怎么了?现阶段,怎么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家校加强沟通,家长和老师双管齐下。下面就家校沟通的必要性,家校沟通
2、的艰巨性,家校沟通的技巧性和家校沟通的长期性和大家交流一下。一、家校沟通的必要性进入初中,很多家长们有两种极端的做法:唯恐学生在学校学得不够多、不够好,在课外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恨不得把学校的课程再次听上十次八次;再就是完全依赖学校,孩子只要按时上学、不逃课、不缺课、家长就丝毫不干涉。这些做法显然没有和学校沟通,没有认识到家校沟通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进行家校沟通?首先,良好地家校沟通是完成共同目标的需要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自古以来,学校和家庭就应该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是非常
3、重要的。前苏联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而且家校有着共同的目标。其次,良好地家校沟通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需要一名学生来到新的环境,要适应老师,要适应同学,怎样才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没有家长的配合指导学生很难在新的条件下找到快乐;同样一位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逐一了解学生需要时间,单就学校的了解也很片面。这时候就需
4、要家长及时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了。家长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学校和老师交流,实事求是的告诉老师,孩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爱好,请老师在哪些方面加以培养。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再次,良好地家校沟通是优化家庭教育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在课堂上张不开嘴、动不了手、提不了神、听不懂课,课后作业不完成、复习没意识、预习更不谈。有这样一个说法,5+2<7,甚至说5+2=0,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但因为周六周日在家,家长没有约束好管
5、教好,放任自流,加上又接触了社会,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结果把5天在学校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切又得从零开始了。每次周末的作业和在假期的作业格外的差劲,说明了家庭教育相当匮乏,只有加强家校沟通才能优化家庭教育。另外,良好地家校沟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学校老师的工作尽心尽力,可难免也有疏漏之处,有些家长对学校工作有意见,对个别老师的做法不认同,这就需要沟通。对学校有意见,可以直接去和学校沟通,可以直接去找老师提意见。学校很欢迎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这也是帮助学校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的好事。采取正确的沟通方法,
6、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二、家校沟通的艰巨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实际上学校要和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面临困难重重。首先表现在,剧增的留守学生让家校沟通没有保障。随着政策的放开,随着农民工的进城,留守学生每年剧增。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保管吃住,有的甚至还寄养在亲戚家里。学生的问题和爷爷奶妈沟通不了,家长
7、又鞭长莫及,远水解不了近火,学生的心理得不到抚慰,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这些学生慢慢地变成了问题学生。七年级的考试就不及格的学生有近200人,这些大多是留守学生。其次,太多的离异家庭让家校沟通举步维艰。据调查,现在的任何一个班的学生中,父母离异的至少有10个。父母的离异对学生幼小的心理本身就是无情的摧残,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母爱,学生的性格孤僻,平时寡言少语。这类学生更需要家校充分交流,但事如愿违,他们的父母有的重新组织了家庭无暇顾及,有的心存愧疚一味用钱来弥补,学生钱多就学坏,最后不但没有帮忙教育
8、好学生,相反害了学生。有的甚至还把父母的恩怨发泄到孩子身上,试想这样的家长能与学校有良好的沟通吗?再次,父母的角色错位让家校沟通效果甚微。学生的教育往往要父亲、母亲齐上阵,严父慈母的形象学生都能接受,很多研究证明父亲与学生待的时间越长,学生就越优秀,学生的后劲越足。但是很多家庭是父亲主外抓大,母亲主内抓小,孩子的教育几乎全部交给了母亲,由于母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