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

ID:7069385

大小:8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04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_第1页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_第2页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_第3页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_第4页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仔猪早期断奶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者所接受,其不仅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减少多种由母猪垂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猪生长期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然而由于仔猪早期断奶(3—5周)时受心理、环境及营养应激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以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低等为主要特征的“早期断奶综合症”,严重影响了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引起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的因素较多,其中饲料日粮和仔猪本身泌酸能力较低是影响的主要因素。而酸化剂作为一种可以

2、有效提高饲料和消化道酸度、维持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减轻仔猪断奶应激的一种添加剂越来越受到广大饲料工作者和养殖者的重视。本文主要按照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影响酸化剂使用效果的因素、现状和今后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一、酸化剂的作用机理:1.降低胃肠道的PH值,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断奶前的仔猪,由于吸食的母乳中含有大量乳糖,在胃内乳酸杆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使胃内PH值保持在4时即可很好的消化乳蛋白。而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和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消化道中酶和胃酸的分泌不足(见图一),并且由于从母乳

3、为主突然改变到以采食固态饲料后,还会引起胃内PH值的大幅度升高,可达到5.5以上(Manner等1984),大量试验认为胃蛋白酶要求的最佳PH值为2.0—3.5,当PH>4.0时活性减弱甚至失活。一般认为一头28日龄的断奶仔猪每天只能分泌相当于20ml1mmol盐酸的胃酸,所以在断奶后的第一天能消化的饲料不超过57g,多采食的饲料就不能被仔猪很好的利用,未被消化的饲料随着食糜进入消化道后段在有害菌的作用下产生肠毒素,从而导致仔猪下痢;而当加入酸化剂后降低了饲料的系酸力,相应胃内PH值下降,可以进一步提高胃蛋白酶的

4、活性,消化的饲料量相应上升。同时肠道内容物的酸度也影响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  二、改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  1)早期断奶仔猪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尚未建立,同时由于断奶的应激使胃肠道PH值进一步上升,可达到5.5以上致使消化道内各种有害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丘菌等)大量繁殖(见表一),可能造成肠道微生物失衡,并引起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Miller等1985)。Barrow等(1977)研究发现:仔猪断奶后第2天,肠道内乳酸菌的数量显著下降;大肠杆

5、菌数量急剧增加。Mathew等(1991)报道,仔猪断奶后2天内,回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数几乎减少到接近于零,大肠杆菌数显著增加,并与回肠内容物的pH值增加呈强正相关。当饲料中加入酸化剂以后,可以使饲料和消化道的PH值下降,当PH<4.0时,以               表一 几种主要病原菌生长的PH范围病原菌最低PH最适PH最高PH大肠杆菌4.3—4.46.0—8.09.0—10.0沙门氏菌4.0—5.06.0—7.59.0葡萄球菌4.26.8—7.59.3上病原菌则大量失活,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各种耐酸性的有益

6、菌大量繁殖,Fuller(1977)研究表明:酸性条件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生长,对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并且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乳酸能够阻碍大肠杆菌在肠道内与其受体结合,抑制大肠杆菌生长(danielson等1989),形成了有益的微生物区系;2)酸化剂抑菌作用的理论基础:酸化剂除降低饲料和胃肠道PH值外,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各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并且不同的酸由于结构形式和在溶液中的离解程度不同其抑菌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酸化剂的主要抑菌机理如下:a、病原菌营养物质的输送机理:在营养物质的输

7、送方面,由于细菌细胞具有一定的负电荷,非离子型的化合物能进入细胞,而离子型的则不能进入。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有机酸不能进入细菌细胞,而在酸性环境中,这些化合物为非离子状态,可以进入细胞,影响了离解基团的离子信息,从而促进细胞膜上运转酶失活,影响了物质的运转;b、无机酸的抑菌机理:无机酸在动物消化道内可以完全理解成酸根离子和H+,它对细菌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H+产生效应,降低了病原菌细胞的渗透压体系,阻止病原菌的正常繁殖,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发育;c、有机酸的抑菌机理:有机酸可根据消化道酸度的不同而产生部分离解,除

8、产生H+效应外,还有部分未离解的酸分子的作用。有机酸进入病原菌细胞内的程度取决于细胞内外的PH浓度差,同时还与有机酸分子量的大小、溶解性和极性等有关;一般相对分子量小、极性小、溶解性强的有机酸容易扩散进入细菌细胞。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为:a)引起细菌细胞膜电荷的变化,影响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在细菌细胞膜上H+位于外侧,OH-位于内侧,这种质子梯度产生的电位差使细菌细胞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