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069287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2-04
《健康减重,glp-1双重机制,多点调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健康减重,GLP-1双重机制,多点调控最新调查数据揭示肥胖流行的严峻形势今年5月28日,《柳叶刀》网站发布了一项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者开展的大规模研究的结果。该研究考察了1980年至2013年间18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肥胖和超重情况,指出全球肥胖和超重人口比例在过去30余年中显著升高,总量达21亿,占全球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这一最新数字再次表明,肥胖已经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大量研究早已证实,肥胖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对包括心、脑、肾脏、肝脏等在内的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伤。因此,
2、在不久前闭幕的第23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科学年会上,包括大会主席AlanJ.Garber教授在内的多位内分泌领域专家共同呼吁应将肥胖作作一种疾病进行治疗。肥胖与糖尿病早期研究表明,90%的2型糖尿病和体重增加有关,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6-7倍。对2007-2008年≥20岁的中国人群(n=46024)进行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总体人群的肥胖比例为12.2%,中心性肥胖为27.1%;在糖尿病人群中肥胖比例达24.3%,而中心性肥胖高达45.4%。鉴于肥胖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重要地
3、位,各国指南均对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作出规定:2012年版《ADA糖尿病诊疗指南》推荐,对于超重或肥胖(BMI≥25kg/m2)并有一个及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成人,应接受糖尿病筛查并评估糖尿病发生风险。2011版AACE糖尿病诊疗指南认为,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目标是减重5%~10%或避免体重增加;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肥胖者BMI应降至或接近24kg/m2。肥胖的常规治疗方法仍存局限目前,肥胖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口服减肥药物以及外科手术。对于这些方法,人们仍存
4、在一定的担忧。生活方式的调节包括加强锻炼和合理膳食,虽然有效,但必须长期坚持,这一点恰恰让很多肥胖患者难以做到。药物治疗方面,虽然减肥药物被不断研发,但大部分都因可带来失眠,心率增快等副作用而逐渐退出市场。而外科手术减肥的效果虽持久,但因可造成创伤以及对手术长期预后的未知而难以受到广泛的推荐。GLP-1受体激动剂能否担当重任?基于肥胖治疗所面临的现状以及肥胖与糖尿病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GLP-1类药物。天然GLP-1可保护β细胞功能,调节胰岛素分泌和增加β细胞数量,为2型
5、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但由于人体自身产生的GLP-1极易被降解,其血浆半衰期仅为2~5分钟,这极大地限制了GLP-1的临床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既能保持GLP-1功效,又能延长其半衰期的GLP-1受体激动剂,以利拉鲁肽为代表,这类药物不仅具有显著的降糖疗效,同时在减重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利拉鲁肽于2010年在我国被批准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随着研究的深入,利拉鲁肽被发现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糖尿病患者体重。●一方面,利拉鲁肽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GLP-
6、1受体,使人体产生饱腹感和食欲下降,减低患者热量摄入;●另一方面,利拉鲁肽作用于胃肠道GLP-1受体,抑制胃肠道蠕动和胃液分泌,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减少患者进食量。LEAD系列研究为利拉鲁肽降低患者体重提供了有力证据。LEAD-1研究治疗结束时,格列美脲+利拉鲁肽组患者体重无显著改变,而格列美脲+罗格列酮组患者体重增加2.1kg;研究者认为,磺脲类药物通常增加体重,而该研究显示联用利拉鲁肽可部分抵消体重的增加。LEAD-2研究显示,利拉鲁肽的减重效果更明显,利拉鲁肽各剂量组患者体重均显著减轻(减轻1.
7、8~2.8kg);延长治疗2年结果显示,利拉鲁肽可持续减重(0.6mg、1.2mg和1.8mg组分别减轻2.07kg、3.03kg和2.91kg),格列美脲组患者体重则增加0.7kg;此外,利拉鲁肽组患者腰围减小(平均减小1.8~2.8cm),而格列美脲组增加0.2cm。LEAD系列还研究证实,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在体重下降的同时(平均减少约2~3kg)患者无明显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耐受性良好。利拉鲁肽不仅与降糖药物对比,具有明显的减重优势,而且与常用的减肥药物相比,利拉鲁肽也表现出了令人
8、欣喜的疗效。AstrupA将不同剂量的利拉鲁肽(1.2mg,1.8mg,2.4mg,或3.0mg)与安慰剂或减肥药物奥利司他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利拉鲁肽较奥利司他能更明显的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除降减重外,利拉鲁肽在降压、调脂、保护肝肾等方面同样具有显著的作用。总结超重与肥胖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同时也促进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很多传统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血糖即使达标,但常引发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且未能很好地减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增加。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