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问答论述)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

ID:7066393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04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_第1页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_第2页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_第3页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文论(问答论述)1、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答:(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把诗乐当作道德修养的教科书,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努力通过情感去感发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2、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艺式的关系。答: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

2、与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第七章荀子1、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答:关于“言”,荀子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荀子特别重视“道”,认为“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这就是后世“文以明道”的先声。其次,强调

3、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复次,“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治其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言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荀子本人是儒学经典主要的传授者,据汪中的考据,《易》、《诗》、《礼》、《春秋》都是荀子所传。这是荀子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中心,这是荀子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2、《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答:《乐

4、论》是荀子论乐的专著。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音乐可以表现人们的“性术之变”,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从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荀子批评了“非乐”的墨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以达到“治生焉”的目的。荀子的乐论是他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第十六节沧浪诗话·诗辨综合:1、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答、(1)妙悟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借禅悟来比喻诗道,因为诗歌审美与参禅悟到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2)““妙悟说”的

5、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这是就阅读鉴赏的接受功能而言的。第二,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只有善悟,才是真正的诗人,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根本特点。(3)严羽根据“悟”的程度,把“悟”分为不假悟、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三类,要求学诗者以盛唐为师。(4)严羽把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诗歌的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作为诗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5)严羽的“妙悟说”从诗歌的审美特征出发,抓住诗歌审美的思维特征,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展开论述,把艺术思

6、维与逻辑思维区分开来,从而为诗歌创作及欣赏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2、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答、a、严羽是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来探索诗歌的规律的,他提出的“别材别趣”、“妙悟”等一系列理论命题,揭示了诗歌的内在的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诗歌创作的诗法对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严羽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并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3)严羽诗论影响深远,他“盛唐为法”的主张为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

7、潮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重视情性的主张对公安派和竟陵派产生了影响。他的兴趣说也明显影响到王士祯的神韵说。(4)严羽诗论的局限是相对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中的一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但未能明确从理论高度加以自觉提倡。第十七节《心境说》1、试析方回“意境说”的主要内函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答、内涵:方回的《心境说》是论述意境的完整专论。方回所谓“心”,就是“情”、“意”的概称,并偏重于立意。他实际上是在区别现实生活之物镜与诗人“存乎方寸之间”的意境。方回体悟到了诗境形成过程中诗人主观方面的作用,“观其境而知其心,”无疑是对意境

8、说已经有了比较成熟、比较全面的认识。影响:关于意境的论述,在明、清至近代也多起来,并且承方回之说更重视“心”与“意”如,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