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54169
大小:36.2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1-31
《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培训转移对策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培训转移对策思考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培训转移对策思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就业、收入、参加技能培训的意向等状况,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无技能者居多,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培训与需求存在距离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宣传引导,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平等就业;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转移能力等办法,为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富裕农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当前关注的焦点,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其实现途径是依靠工业化促进农民
2、向二、三产业转移,依托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城镇集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使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提高农民,转移农民”,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进一步摸清农村劳动力状况,采取针对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和转移工作,我们组织力量对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了解了概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1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分析 1、1农村劳动力性别、年龄结构 在农村劳动力人口中,男性占58.92%;女性95440人,在年龄结构中,35—49周岁是中坚力量。 1、2文化结构 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状况见表1。 表1、文化结构状况 文化程度 初
3、中及以下 高中及中专 大专及以上 比例 83.53% 15.65% 0.82% 由表可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3.53%;而大专以上的仅占0.8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这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进程,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1、3就业状况 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见表2。 表2、从事行业情况 从事行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其它 小计 未就业 比例 43.09% 16.73% 20.56% 19.62% 92.56% 7.44% 表中显示,就业人数占92.56%,而暂未就业仅占7.44%,比重较小,说明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都有一份工作。从
4、三大产业的结构分布中可以看出淳安县仍是农业大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占43.09%;第三产业占20.56%,说明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人数占有相当大比例,这可能与旅游业比较发达有关;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不高,这与工业欠发达有关。 1、4技能及培训意向情况 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培训意向见表3、表4。 表3、技能等级情况 技能等级 初级 中级 高级 无技能 比例 3.50% 1.20% 0.10% 95.20% 表4、培训意向情况 培训类型 山核桃低改 蚕桑 茶叶 电脑 种植业 其他 无培训意向 比例 0.26% 0.11% 0.09% 0.09% 0.07% 2.23% 97.
5、41% 表中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无技能的人员的占95.2%,而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占4.8%。无培训意向的占97.41%,这说明部分农村劳动力固守“面朝黄土背朝天”、“朝出劳作日落而归”的传统意识,不愿谋求一技之长,这是今后大力增强农民培训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的主攻方向。 1、5收入状况 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年收入状况见表5。 表5、年收入状况 收入额度 无收入 1560元以下 1560-2520元 2520-7440元 7440-22235元 22235元以上 比例 8.28% 4.15% 12.59% 49.04% 23.99% 1.97% 农民人均年收入在2
6、520—7440元之间居多,达49.04%;年收入在1560元以下和无收入者分别占4.15%和8.28%,他们的生活水准处于贫困线以下,是农村的困难群体;而高收入者(22235元以上)仅占1.97%,这部分人是身怀一技之长,或承包荒山、或经商办企业、或外出务工的人群,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典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经过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有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过上了基本稳定、温饱或富裕的生活。但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2、1农村劳动力多,就业稳定性差。 从调查结果看,
7、农村劳动力年龄段人数占全县人口的51.63%,说明农村劳动力队伍是庞大的。虽然未就业人数比例不是很高,但从已就业人员看,一是有一部分就业人员的年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水平。二是部分就业人员的岗位稳定性差,经常更换单位和行业。三是部分就业人员半年务农半年务工,流动性大,工作性质差异大,技能提高难。虽然通过劳动部门组织各种招工会,工会送岗位上门,残联组织残疾人异地就业等措施,加大就业力度,但由于求职者年龄、文化技能、工资待遇等原因,“高不成,低不就”者多,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普遍找工作难的现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