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48066
大小:32.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31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视察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视察报告 为推动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县政协年初安排,4月26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委员们在察看小尖郭庄、双港兴华、化工园区沙荡、陈家港合心四个示范村,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后,认为我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在镇村的配合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水务、交通、建设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住建局、农办等部门
2、为成员单位的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分管建设的县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住建局局长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抽调相关部门业务科长或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各镇、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化、协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分别挂钩相关村庄。对重点打造的示范村庄实行一对一挂钩帮扶。明确镇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各镇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健全责任网络,确保整治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同时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做好项目编报,资金争取,跟踪指导等工作,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项
3、工作落到实处。结合扶贫和城乡统筹工作,县相关领导和部门均挂钩到点,包干负责,落实专人驻村跟踪指导服务,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 2、重点突出,形成合力。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从农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突出整治重点,循序渐进推进。把沿海高速公路、204国道、326省道等主要干道两侧、镇区出入口的村庄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河道沟塘整治,把河道沟塘整治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相结合、与绿化造林相结合、与土地复垦相结合、与“一池三改”相结合,重塑农村水环境;加强秸秆禁烧和养殖污染治理,切
4、实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节奏同拍,行动同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争取资金。各镇、村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形成了县、镇、村通力协作的局面,合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3、规划合理,落实机制。在整治生活垃圾上,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区域面积、垃圾产生量等情况进行合理科学规划布点,确定垃圾池的数量和容量,临路临河以建设垃圾池为主,村庄纵深内部以配备垃圾桶为主。精心设计的垃圾池建设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垃圾池以村为单位
5、进行统一编号,书写宣传标语,并明确责任人。每个行政村配置清运车1辆及保洁员1~3名。清运车辆采用密闭车厢,避免清运过程中垃圾泼洒,就近选择填埋点进行填埋。在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上,引入城市园林建设理念,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杨树、女贞、垂柳、红叶石楠、夹竹桃、剑麻等苗木,围绕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等“四旁”及公共节点进行绿化,注重乔木与灌木的搭配,错落有致。结合村庄自然风貌、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等,建设寓意深刻、造型别致的村头标识。在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上,坚持“一村一品”、“一路一色”的原则,参照中国各地传统民居风格,双港镇兴华村引入川西民居建
6、筑风貌,陈家港镇合心村引入江南水乡民居建筑风貌,高速公路、326省道、响陈线两侧沿线村庄建筑风貌以简洁、明快色调为主,腰线、墙裙等细节进行处理,形成“一路一色”的特点。 二、存在问题。 一是镇与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整治工作不平衡和标准把握不一致问题。 二是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不够,村民自治和自我管理意识差,存在政府包揽、运动式推动、整治成果难长久的问题。 三是对照“六整治六提升”标准,无论是序时进度,还是质量标准都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硬化等硬件方面。 三、几点建议
7、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风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村民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专栏、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起清洁乡村意识,着力转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取得成效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区财力的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及管理手段更新适度
8、增长。加强对上级有关农村环境整治财政扶持政策的研究,积极向上协调争取资金扶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公用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健全长效机制,改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