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

ID:6947137

大小:31.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31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走基层”活动的调研报告关于“走基层”活动调研的报告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结合“走基层”活动,按照主题承诺要求,共调研7户困难群众,他们中长期患病和残疾居多,住房条件差,经济来源贫乏,收入低而支出大,生活非常艰难,其中因病致贫4户,因残致贫3户。   7户家庭的年经济收入都不高,主要来源于社保、低保、救助和从事其他临工性收入,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其中3户是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且是单职工。另4户没有固定工作,靠做点小工,没有人外出打工。相反,7户家庭中共6人需要长期治疗。4人因残疾或重病卧床,不但不能劳动,还长期需要他人照顾,影响了家庭人员从业。医药费、护理费等

2、费用日渐增多,而收入源少,使这些家庭陷入困难,甚至不少家庭靠举债维继。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1、老弱病残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在走访调查的7户困难户26人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人,因老、因病、因残致贫列各致贫因素之首。尽管大部分家庭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保障程度偏低,报销费用较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成员残疾,不但患者丧失劳动力,而且拖累家庭其他劳动者精力,导致因病残致贫的现象普遍,问题突出。   2、劳动力少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调查的7户困难户26人,具有劳动力仅14人。劳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力的数量决定收入多少

3、,而劳动力的素质又决定其创造财富水平的高低,正因为劳力缺乏,文化素质整体偏低,面对新知识、新事物他们力不从心,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因而造成就业门路狭窄,收入低下。   3、缺市场信息,缺经营理念,缺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差。困难家庭大都受脆弱的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对外交往活动空间小,能接受到的市场经济信息量少,受客观现实和自身条件限制,缺乏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困境的能力,被迫于现状。 三、致贫的深层原因   调查的7户困难户有3户领取社保费,1户每月领100元托养费,有一户现正在申请办理低保,其余的就是靠自谋收入。   1.社会保障缺失。乡镇社会保障工作面

4、广,发展滞缓,一些保障措施还不够健全,保障门槛较高,保障金额少,加之救助手续繁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一部分困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   2.帮扶救助配套措施少。对困难群体,目前除了政府补助保障外,来自其他方面的相应照顾较少。困难群体在就业、住房、看病就医、子女就学、水电供应价格等方面优待政策还不完善。同时,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来自社会其它方面的慈善捐赠较少,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单一,对困难群体的解困工作难以实现“综合效应”。 四、困难家庭脱贫帮扶建议 (一)帮助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要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5、,加大贫困户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力度。重点对被老幼、病残者所困,难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及时提供就业机会;对文化程度低,缺少技能的劳动力,及时搞好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联系务工;对“零就业贫困家庭”的特殊困难劳动力,可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加快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就业、救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城乡保障救助体系建设,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一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贫困户是因病残、因缺劳力、因学、因灾等因素致贫的,这些贫困户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战胜贫

6、困的,必须实行“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二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将城乡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城乡医疗,按规定需由个人缴纳的参保费用可由政府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贴,免去个人应缴部分。同时提高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实行特困户大病救助的提前介入,病人入院后相关部门即视可能产生的医疗费用给予救助预拨,并简化医疗费用报销手续,对贫困户医疗报销推行上门服务,定期结帐。   三要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对贫困农户子女就学,要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和学习资助,防止“因学致贫”和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劳力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推荐就业。 (三)结对帮扶真情互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7、结对帮扶是新形势下帮助城乡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行之有效的方法,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要进一步加大结对帮扶的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要搞好“单位结对”帮扶。参与帮扶的部门和单位,要创新扶贫机制,做到“一户一策”,实行个性化帮扶措施。   二要搞好“企业结对”帮扶。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政策激励、合作共赢”原则,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优先吸收城乡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人员。   三要搞好“民间结对”帮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动员和组织个体经营户、社会上有能力的爱心人士,自愿加入到“民间结对”帮扶之中,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