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25162
大小:32.5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31
《《中国环境报》: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急需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环境报》: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急需构建 编者按:国家环保总局新近成立环境技术指导处,推进环境技术管理工作。 环境技术管理是国家为保障环境保护目标,以指导社会生产采用先进技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环境技术发展为目的,配合环境管理而进行的技术监督与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记者就读者普遍关注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问题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 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当前我国在环境技术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尚未
2、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近1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大量的投资并未达到相应的环境效益,污染治理设施建了不少,能稳定达标运行的却不多,治污企业找不到有效的最佳环保技术,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保设施建设的决策和监督执法中缺乏技术依据,难以实现科学管理。环境技术管理仍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远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他认为,环境技术管理的结构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污染治理缺乏技术指导。环保部门长期以来重视法规、标准
3、等规定性要求,却缺乏对所需技术途径的指导。污染治理技术及工艺的选择不同于一般技术,企业一般不会选“最好”,只选“够用”就行。如果政府缺乏对技术选择的指导和要求,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或者运转不起来或者达标困难。很多污染源污染控制效果不佳、不达标的原因就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引起的。 二是治理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目前,政府的环境管理还没有深入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和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监管的层面,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过程,环保部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对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主要限于初期的环评和工程建成
4、后的监测验收等有限措施,缺乏保障工程设施持续、稳定达标的技术支持和过程控制,缺乏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环保产品的质量无人监管。 三是排放标准的制订工作缺乏前期对控制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难以保证所编制的排放标准达到污染控制要求和技术可行的统一,影响了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进而影响了对污染源控制的有效性。由于没有建立污染控制技术的常规评估机制,排放标准的制订进度缓慢,为实施达标排放的配套技术政策和管理标准、技术指南、规范不完善,造成环境管理目标难以实施。 四是非常规污染物治理缺乏技术储备。目前,
5、我国对污染源的控制基本上还处在常规污染物控制阶段,对于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的有毒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还缺乏足够的技术产品储备。 环境技术的发展 需要干预和引导 他介绍说,在各种技术手段中,国家对污染控制技术引导和适当干预,是运用技术手段的主要方面。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等源动力,因为污染控制技术的自发应用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会增加成本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环境保护内部不经济性。因此,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动力必须来自政府的法规要求,但
6、政府制订法规标准的依据是适当的污染控制技术。污染的治理、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管理要求。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形势和市场发展阶段规律的、比较有效的技术管理体系。 实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要以提高环境管理有效性为目标,解决环境管理技术支撑问题,建立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和技术示范与推广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主要建设目标为:到XX年,制订与《国家环境保护
7、“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配套的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政策和工程技术规范等;加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相关的基础研究,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技术评估、示范和推广机制,使环境技术管理成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和技术示范与推广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构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任务多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6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构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体
8、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BAT指南)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污染防治BAT指南是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控制全过程应采用的清洁生产工艺、达标排放的污染控制技术路线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污染防治BAT指南的作用是对全社会污染控制给予技术指导,它是企业选择清洁生产工艺、污染物达标排放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的主要依据,也是环保管理、技术部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监督执法的技术依据。“十一五”期间,为配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