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24662
大小:31.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31
《《学习时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咨询研究(杜祥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习时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咨询研究(杜祥琬)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工程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工程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为中央的决策提供参考。我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于今年生效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将迎来一个新局面。目前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
2、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正确理解中央精神,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中国工程院有如下看法。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但要着眼于经济 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
3、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因地制异,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为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提供出路。 由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传统不同,制
4、度、体制、机制不同,所以各国在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方面有较大差异。如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现代化,他们所提的循环经济,主要是面向高附加价值制造业的清洁生产,以及社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而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投资率高,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所以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基本方法等方面应有别于其他国家。必须注重两端,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
5、产生量,探索生产、流通与消费关键环节的生态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努力推进循环经济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抓手,加快研发循环经济的决策支持、产业升级等技术,加强生态工业、系统工程等相关科技的深入研究,运用“4R”原则指导科技研发。 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技
6、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将循环经济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环节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和改善环境及节约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资源的理念,树立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的忧患理念,树立节约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理念。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
7、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循环经济建设的意识。编写消费行为导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方兴未艾,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同时,我们还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形成后发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
8、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