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20430
大小:32.7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30
《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判断及寻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判断及寻找 (丰镇发电厂,内蒙古丰镇012100) 摘要:详细分析和介绍了35kV及以下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现象、判断方法、寻找方法及注意事项,对该类系统的安全运行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判断;寻找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XX)23—0116—02 在35kV及以下不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发生的频率最高。故障发生后,非故障相对地电压最高可达到相电压的倍,对设备绝缘造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发生间隙性电弧接地时,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至相电压的2.5~
2、3倍,这种过电压对系统的安全威胁更大,可能使其中的一相绝缘击穿,发展成为两相接地短路,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故障进行分析和探讨,下面以丰镇发电厂水源地10kV系统为例进行阐述。 1接地故障的现象 警铃响,“接地”光字牌亮;对地绝缘监察电压三相不平衡。若为间隙性接地,绝缘监察电压指示往复摆动,接地信号频繁发生(即接地光字不规律闪光,警铃复归后又报警);如所带负荷为交流接触器(或磁力起动器)控制的380V电动机,有可能跳闸(因220V控制回路电压降低后不能自保持)。 2接地故障的判断 在35kV及以下接地系统中,有时接地现象的发生,不一定真正发生了接地故障
3、,而只发生了“假接地”信号。为此就必须对发出的接地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是否发生了真正接地,以避免大量的设备倒闸操作和兴师动众的查线。 2.1“假接地”现象 2.1.1“假接地”现象的发生。电压互感器的非线性电感容易与该系统的电容形成LC谐振,在母线充电、切除部分线路和母线负荷投退时,以及单相接地故障的消失等,都有可能激发起LC谐振,(如丰镇发电厂水源地6KV母线在充电时,经常发生接地信号,经检查无接地故障点)。谐振的发生,使系统中性点位移产生零序电压,从而使接电压互感器相对的产生过电压,这时就发出了接地信号。 2.1.2“假接地”现象的特征。电压互感
4、器对地过电压的产生,使零序电压可能是基波电压,也可能是分频电压,或是高频电压,在它们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地相电压的变化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至少有一相的对地电压升高,并超过线电压。所以,在操作时(或接地故障消失时),若出现接地信号,且一相、二相或三相对地电压超过线电压,则均属谐振所至,而并非真正发生了接地故障。(谐振的发生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衰减消失,否则要采取一定措施)。 2.2线路一相断线(或电压互感器一次熔丝熔断) 线路一相断线(或电压互感器一次熔丝熔断)后,加在电压互感器上的电压只有两相,其向量相差1200,合成结果出现三倍的零
5、序电压。既有零序电压,铁芯中就有零序磁通。在零序磁通的作用下,二次开口三角端头就产生零序电压,同样发出接地信号,如线路联接点接触不良,发生间断性断线,发出的接地信号也类似于间隙性接地故障。其实这也是一种“假接地”现象,容易造成值班人员误判断。 线路一相断线(或电压互感器一次熔丝熔断)发生的信号特征是:一相对地为零或近似于零,另两相的电压不升高。 断相要比接地的危害大的多,发生线路一相断线后,要立即停运该系统的转机负荷,以免因缺相将电动机烧毁。原丰镇发电厂水源地10kV线路用跌落保险器分段和分支线提接,经常出现断相故障,大风等恶劣气候更甚,曾多次烧毁电动
6、机,改换为用油开关(或隔离开关)分段和提接后,杜绝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电压互感器高压熔丝的更换,要先将电压互感器的一次隔离开关拉开,工作人员需戴护目眼镜、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做好防静电的安全措施。 2.3单相接地故障 一次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后,中性点发生位移,一次侧产生了零序电压,零序电压产生了零序磁通,在零序磁通的作用下,开口三角形产生零序电压,另一二次绕组产生不对称的三相对地电压,从而接地信号发生,绝缘监察三相电压表指示不平衡。 单相接地故障的特征:金属性接地:故障相电压为零,非故障相电压等于线电压;非金属性接地:一相(或两相)电压低,但
7、不为零;另二相(或一相)电压高,接近并低于线电压。 3接地相的确定 线路发生接地后,运行值班员要根据绝缘电压指示情况对接地相进行确定,然后和寻线人员对接地点进行寻找。能否准确判断出接地相,将直接影响到接地点的寻找速度。 如果一相电压指示为零,另两相指示为线电压,那么指示为零的一相一定为接地相。除此而外,就不能简单的把电压最低的一相认为为接地相,这样的认为是没有根据的。经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绝缘电压最高相的下一相为接地相,按照相序推算,如A相最高,那么B相发生了接地;如B相最高,那么C相发生了接地。 下面用逆推法进行简单论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