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

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

ID:6858326

大小:7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28

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_第1页
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_第2页
资源描述:

《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赵本山脑子里的11根钉子近日,著名笑星赵本山在授受媒体采访时自曝其脑袋里有11根钉子。这11根钉子是什么?怎么脑袋里会放入这么多钉子。   2009的9月20日,因头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住院抢救。赵本山这次生病,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出血的原因是先天性脑血管瘤。当脑血管瘤破裂出血时,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变为血性,这就叫蛛网膜下腔出血。  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有时因脑出血,使血液流到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到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2、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其中先天性脑动脉瘤是最常见原因。  据资料显示,2009年,当时医生在他右颅靠近太阳穴处做了一个微创手术,把当时的出血点止住了,但血管瘤仍在。那他当时做的是什么微创手术呢?   他做的其实就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操作,通过血管内的途径抵达所要治疗的部位。在脑动脉瘤治疗中,这种操作叫做弹簧圈栓塞术。与手术所不同的是,弹簧圈栓塞术不需要打开头颅,取而代之的是,医师采用实时X线技术(又叫X线透视影像技术)来显示患者的血管系统,并治疗位于血管内的疾病。此手术通常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手术位置这与早先媒体的

3、报道有出入),在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沿着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部位,通过导管将微小的铂金弹簧圈放入脑动脉瘤腔内,阻断动脉瘤内的血流,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机会。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开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应用越来越普及。我个人理解,心脏支架术,是将堵塞的冠脉用一把“小雨伞”给撑开;而脑血管内的介入术刚好相反,是铂金弹簧圈将出血的部位给堵上。而赵本山指的11根钉子,应该就是指这种铂金弹簧圈。   弹簧圈是用于治疗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弹簧圈

4、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远端为铂金的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是微导管准确到位并能固定于瘤腔,第二是选择合适型号及大小的微弹簧圈。对于第一步需要完成以下3个方面:(1

5、)由于微导管较软,必须依赖导引导管的有效支撑,因此,为了防止微导管在血管内过度扭曲,应将导引导管插至颅底。(2)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所成角度以及动脉瘤腔中心至载瘤动脉侧壁的距离,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不同形状。(3)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微导管经动脉瘤开口送入瘤腔,微导管末端保持在近瘤颈的1/3~1/2处,较小动脉瘤可放在动脉瘤颈处,这样阻力较小而利于弹簧圈的缠绕。  为使栓塞过程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至关重要,GDC栓塞系统有多种微弹簧圈可供选择,常用有GDC-10和GDC-18两种型号,每种型号分为3种规格,即单直径型、双直径型(2

6、-D)和三维型(3-D),其中单直径型与双直径型又分为标准型和柔软型。  在2009年10月5日,曾经有一篇文章:“赵本山突发脑溢血之深度分析”,全面解读了赵本山的病情。如今,我当时的预言一语成谶,前两天,赵本山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上海的那次脑部手术,我的身体不会像现在这样差。我现在脑子里已经有11根钉子了......”,事实上也,赵本山已经承认了他当时的治疗是一种无奈或者错误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