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846299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8
《实施水产跨越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施水产跨越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渔业中国农业网2011-09-23信息来源:金农网[打印][关闭][查看评论][进行讨论][专家答疑][加入收藏夹][推荐给朋友][发布类似信息][繁體中文]-安徽是内陆水产大省,长江、淮河各800里横贯全境,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省会合肥。境内湖库、池塘星罗棋布,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全省水域总面积1581万亩,年养殖面积800万亩。近年来,全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真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水产品
2、量增质优,有效保证了市场供应。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量193万吨,位列全国内陆省份第四位。建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23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280个、绿色水产品80个,认定有机水产品基地8个。自2007年农业部、省质监局、省农委开始对养殖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水产品实施抽检以来,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安徽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2、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2010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420亿元,其中二、三产业产值125亿元。渔业增加值19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11%。全
3、省50个县(市区)水产品产量超万吨,32个水产大县渔业产值超5亿元。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渔业产业带水产品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61%和69%。全省主要从事渔业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7731元。渔业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3、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有效保护了水域环境。我省广为推广的“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控水”的河蟹池塘健康养殖模式和“大水面、稀放养、原生态、巧育肥、保品质”的河蟹湖泊生态养殖模式全国领先。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75个,核心区养殖面积160万亩,辐射带动500多万亩,占全省养殖总面积的60%以
4、上。4、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有效恢复了水生生物资源。认真贯彻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渔业资源与水域环境保护。“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5600余万元,向江河湖泊增殖放流各类鱼苗6.2亿尾。批准建立了24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13个获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及再生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全省渔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以实施水产跨越工程为抓手,依
5、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以沿江、沿淮、环巢湖三大渔业经济区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优势水产品养殖布局,推进渔业经济区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由水面大省向水产强省的跨越。计划到2015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600亿元,其中二、三产业占40%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220万吨;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年递增10%,水产品养殖基地抽检平均合格率确保在96%以上。突出抓好五大重点工作:1、
6、扶持水产大县建设。按照渔业优势区域布局,结合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扶持产量在3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的水产大县建设,努力提升其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壮大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渔业产业带,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渔业板块,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水平。到2015年,30个大县水产品总量、产值均占全省70%以上,建成10-15个年产量超5万吨、产值超10亿元的水产强县。2、实施精养池塘改造。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有利时机,结合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切实抓好连片精养池塘改造工程。按照农业部生态健康
7、养殖池塘改造要求,力争每年改造精养连片池塘20万亩,通过综合配套技术集成,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全省300万亩池塘平均单产增加50公斤,年增长15万吨,养殖基地抽检平均合格率提高1个百分点。3、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现代渔业产业板块规划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吸纳社会资本,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高起点建设水产大龙头、大市场、大物流、大品牌,带动全省现代渔业发展。培育壮大现有30家省级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实力。突出发展淡水鱼糜及其副产品、水产食品以及河蟹、虾类、鳗鱼、龟鳖、珍珠等优势特色水
8、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扩大外销出口服务业,加快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合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渔业功能,提升产业整体效益。4、加强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和机动渔船总量、总功率指标“双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