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

ID:681015

大小:50.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7-09-01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_第1页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_第2页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_第3页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_第4页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第一篇:康复治疗技术考试(相关专业知识_2.临场检验)相关专业知识二.临场检验第一章血液一般检查**1.血红蛋白(hb)测定(氢化高铁血红蛋白)a正常参考区间**①成年男性:120-160g/l②成年女性:110-150g/l③新生儿:170-200g/lb临场意义:**①血hb大致与红rbc意义相似,②血红蛋白准确贫血③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增减不一定成正比2.红细胞(rbc)计数**a正常参考区间**①成年男性:(4.0-5.5)×1012/l②成年女性:(3.5.-5.5)×1012/l③

2、新生儿:(6.0.5.-7.0.)×1012/lb临场意义:**ⅰ.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红细胞比成人高,出生2周下降。②男性6-7岁时最低;25-30岁最高值,30岁后下降③女性在儿童上升;13-15岁达高值;以后与男性平③体力、运动员、寒冷、高原可增多。④妊娠期相对减少,称生理性贫血。ⅱ.病理性增多: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机体长期缺氧,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甜性先天性心脏病等)③一时性增多(如烧伤、脱水〉,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相对性增多,称假性红细胞增多症。ⅲ.病理性减少:①贫血红细胞均减少,

3、程度不与贫血程度平行②急大失血后,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红细胞减少。③临场检验技术工作总结第一篇:康复治疗技术考试(相关专业知识_2.临场检验)相关专业知识二.临场检验第一章血液一般检查**1.血红蛋白(hb)测定(氢化高铁血红蛋白)a正常参考区间**①成年男性:120-160g/l②成年女性:110-150g/l③新生儿:170-200g/lb临场意义:**①血hb大致与红rbc意义相似,②血红蛋白准确贫血③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增减不一定成正比2.红细胞(rbc)计数**a正常参考区间**①成年男性:(4.0

4、-5.5)×1012/l②成年女性:(3.5.-5.5)×1012/l③新生儿:(6.0.5.-7.0.)×1012/lb临场意义:**ⅰ.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红细胞比成人高,出生2周下降。②男性6-7岁时最低;25-30岁最高值,30岁后下降③女性在儿童上升;13-15岁达高值;以后与男性平③体力、运动员、寒冷、高原可增多。④妊娠期相对减少,称生理性贫血。ⅱ.病理性增多: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机体长期缺氧,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甜性先天性心脏病等)③一时性增多(如烧伤、脱水〉,血液浓缩造成红

5、细胞相对性增多,称假性红细胞增多症。ⅲ.病理性减少:①贫血红细胞均减少,程度不与贫血程度平行②急大失血后,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红细胞减少。③白血病时红细胞也减少。3.白细胞(wbc)计数(显微镜计数法)a正常参考区间**①成人:(4-10)×109/l②儿童:(5-12)×109/l③新生儿:(15-20)×109/lb临床意义**ⅰ.生理性增加: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经期、饭后、剧烈、冷水浴后、极度恐惧及疼痛等ⅱ.病理性增加:化脓性细菌(各种球菌的感染、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等。粒细

6、胞性白细胞。ⅲ.①病理性减少:总数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传染、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化学药品、放射损害、脾功能亢进。②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其次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4.白细胞分数计数**a正常参考区间**①中性粒细胞(n)白(50-70%)绝(2-7×109/l)②嗜酸性粒细胞(e)(0.5-5%)绝(0.02-0.5×109/l)③嗜酸性粒细胞(b)(0-1%)绝(0-0.1×109/l)④淋巴细胞(l)(20-40%)绝(0.8-4

7、×109/l)⑤单核细胞(m)(3-8%)绝(0.12-0.8×109/l)b临场意义**ⅰ.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成人与白细胞总数同时增高,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②白喉、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烧伤、大手术术后)、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以及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ⅱ.中性粒细胞减少:①绝对值低于1.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②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和原虫感染等;③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④射线、化学物质、药物等

8、理化损伤。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某寄生虫疾病(可达10%或更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和恶性肿瘤。ⅳ.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恶性疾病;以及甲亢、婴儿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等。ⅴ.淋巴细胞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等。ⅵ单核细胞增多:①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等感染,及疟疾、黑热病等原虫疾病②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