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33864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23
《教学案例撰写的格式要求和范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案例撰写的格式要求和范例1、案例标题:应形式多样化,丰富化。2、案例正文: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言、案例描述、案例反思。3、注意问题: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区别:所谓教学案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每个案例都旨在向读者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引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追寻教学事件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而用它指导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案例不能混同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生在教学之后,教学设计发生在教学之前,且在结构上也不同。教学案
2、例可以是:引言(引子)、案例描述(故事描写)、案例评析(反思)等。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小片段,也可以是一节课或多次课的结果。教学设计往往可能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策略、教学过程、…4、教学案例举例:说明:以下是科学课程教学案例,希望能从中借鉴。教学案例1: 科学探究从“鞋”开始---一、引言今天我和5年级的孩子研究摩擦力。在课的开始,我要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
3、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二、案例描述: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鞋子的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了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
4、,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了:“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教室里一下子就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等坐
5、到座位上,平静下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三、案例反思习惯上,学校是严肃的地方,容不得半点出格,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们已经习惯了严格要求下孩子毕恭毕敬地正襟危坐。在以往,别说让孩子在课堂上脱下鞋子,就是衣服扣子没扣完整也是关系到个人仪表、学习风气的大事情,需要好好教育一番。要是真的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脱鞋,老师肯定要大发雷霆或者费尽心机地苦苦劝说了。在我临时设计这个环节的那一瞬间,我也担心会不会让孩子产生轻视课堂纪律的负面影响。但最后我还是心惊胆战地坚持了下来,实践证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6、我想,穿鞋走路是每个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让学生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很快进入的原因不是缺少体验,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老师应该先想想这个知识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应该怎样让孩子“回”到生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科学课不可能一直拉到野外去上课,课堂上的时间才是主要的。如果孩子缺少与生活世界的连接,那么科学课也是照本宣科。要让孩子能“回”到生活中,就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怎样把
7、知识“溶解”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里,在孩子对生活的“再”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得才够轻松,毫无雕凿的痕迹。学生学习需要情境,学习情境需要真实,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研究孩子的生活。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生活中有神舟5号,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同样会飞的“奥特曼”;我们的生活里有哈勃望远镜,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同样能对宇宙星际了如指掌的“蓝猫”、“淘气”。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的生活里有属于他们的乐趣,有属于他们的精彩。所以我们不能
8、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生活,应该进入孩子的世界去,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他们的玩乐中,在他们的游戏中寻找原型,搬到我们的课堂上,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陌生,才能引发他们的遐想,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我庆幸我的坚持,我的这个出格的设计跟我们的教学目标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教学理念没有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