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92445
大小:5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1-22
《乡镇扶贫汇报材料[最新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X页共X页-------------------------------------------乡镇扶贫汇报材料乡镇扶贫汇报材料篇一:黄南乡扶贫工作汇报材料黄南乡扶贫工作汇报材料黄南乡位于永嘉县北部山区,楠溪江上游。41省道、诸永高速公路贯穿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80公里,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9018人,共有村民小组97个,农户2354户,耕地面积3948亩,山场面积23万亩,毛竹面积4.7万亩,林木蓄积
2、量达3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1%,是全省实施“100个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重点乡镇之一。2006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00万元,年均增长8%;农业产值1860万元,年均增长7.7%;财政总收入285万元,年均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2319元,年均增长10%。脱贫致富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一、2003-2006年扶贫工作成效(一)、围绕提升主导产业,着重作好兴林富民、旅游兴乡工作一是促进了两大基地建设。潘塘村的1000亩低产笋竹林经过改造已初有成效;霄岭、王山等村1500亩的杨梅基地也已初具规
3、模;二是围绕旅游兴乡,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凭借自然景色,推出生态游和古村游,同时,积极作好上坳古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另外,为了积极发挥山区“农家乐”旅游特色,引导农民创办农家客栈29家,共有床铺283张,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通过努力,年林坑村被评为省级绿色家园,2006年又被评为市级休闲旅游特色村。(二)、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着重作好下山移民、康庄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人口迁移工程”。一方面,将高山边远村及自然村村民迁移到行政村或41省道旁,-------------------
4、-------------------第X页共X页-------------------------------------------2004年大学上凹自然村37户、108人也已迁入41省道边的移民点居住。将碧油坑村乌龙坑自然村18户58人移到上塘移民新村居住;潘塘大岩自然村7户26人移到深龙公路边居住。另一方面,根据我乡地少人多,劳力过剩的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积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组织和鼓励农民走出去,到沿江集镇企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截止目前我乡外出务工劳动力达3000人,这些农民年人均收入超10
5、000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经济后盾。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深龙、霄岭等8村的路面硬化共33.9公里,完成岭背等3村路基改造13公里。三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四是完成了宵岭等4村的村办公楼建设。(三)、围绕发展社会事业,着重做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工作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目前由市律师协会捐资30万元的综合楼已进入施工阶段。二是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在优化中心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和提高医务人员的
6、业务水平外,全面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程度降低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三是按照“提高低保、建立医保”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全乡共有低保户80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四是深化结对帮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结对共建。五是每年还对一定数量的用房困难户、危房户予以资金补助。通过开展扶贫济困、帮弱助残活动,使我乡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进一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四)、围绕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着重做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是积极实施农
7、民素质培训工程,每年都为农民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数--------------------------------------第X页共X页-------------------------------------------十次,并以乡党校为阵地,通过举办农业综合知识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培训、开展科技宣传周活动等各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农民受训广度和深度。利用农函大对全乡种粮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基地开发户进行了10多次的科技培训;二是积极做好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应用、推广工作,抓结构调整,建“优高”农业。
8、建设优质、高效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基地为支柱,以科技为先导,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同时,在政策扶持上,加大投资,引进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档次和加工水平。在投入机制上,建立了以乡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支农的投入机制,做到“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在经营机制上,以一体化经营为目标,完善规范合同制。大力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