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88209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22
《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翁志林一、内容提要从历年省、市交警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及原因的统计分析资料中可以看出,因驾驶员疲劳驾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最近几年更是大幅度上升,且这类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各类营运车辆上,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可见疲劳驾驶已成为当前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在此,笔者具体分析了疲劳驾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对其的防范措施。二、关键词疲劳驾驶交通事故原因预防措施三、现状及案例教训我国汽车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2-3%,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20%左右,已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
2、重的国家,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多种,在我国,根据国家交通部门的相关统计,疲劳驾驶是绝对的头号杀手,每年造成数十万人的死亡和伤残,为无数家庭带来巨大痛苦!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如:1、黑龙江哈同公路“3.19”交通事故2009年3月19日下午16点到17点,黑龙江省哈同公路哈尔滨去往佳木斯447公里处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造成19人死亡,多人受重伤。当时哈同公路上首先是一辆轿车由于路滑撞到公路的护栏,随后一辆车号为“黑B29033”的货车发生轻微的碰撞,停在路边,这辆车停车以后设置了标志,但是一辆从哈尔滨开往方正县方向车号是“KL49970”的大客车,因司机疲劳驾
3、驶打瞌睡,直接和货车相撞,造成了19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2、新疆库车“12.2”特大交通事故2008年12月2日8时30分左右,国道314线库车县境内762km处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22人死亡,3人重伤。据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消息说,一辆从阿图什开往乌市的卧铺客车与一辆相向行驶的拉煤货车相撞。拉煤货车满载煤块,车上有3人。客车上载有司乘人员及乘客共30人。在距事故发生地前7公里处,货车司机因疲劳驾驶曾被执勤交通强制休息20分钟,但仍未能挽救这次悲剧的发生。另外从事故照片中看到,客车的左半部(司机驾驶位)被整齐地从头到尾削掉一半,由此推断客车司机在事发当时也极可能处于
4、熟睡状态,根本没有做出本能的保护躲避动作!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疲劳驾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四、疲劳驾驶产生的原因分析驾驶员是一种体力和脑力消耗很大的职业,它需要驾驶员集中精力来不断处理各种与行车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交通复杂的情况下,驾驶员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条件是安全行车的保障。而造成疲劳驾驶的原因大致如下:1、社会原因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输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一些车主、驾驶员认为“僧多粥少”3。为应付无利甚至赔本,只得以多拉快跑理念的驱动下,即使疲劳了也不愿从就近出口驶离休息,必须促使驾驶人长时间的连续驾驶,难免踏入疲劳驾驶的雷区
5、;⑵这几年来,油价、养路费、过桥费、人工费等各种开支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运价却稳中不变,还呈下降之势。车主、驾驶员们为了抵缴这些沉重的费用,尽可能选择深夜行驶,而深夜正是疲劳驾驶最易出现的时间,或者是为躲避某一个交管部门的检查点而连续行驶造成疲劳驾驶;⑶车主和驾驶员对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原因有三,一是盲目侥幸,钱贵于命。看不到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持侥幸心理,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交通安全于不顾。二是利益驱动,忘乎所以。为了使运输成本达到最低,加快货物的营销速度,已顾不上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往往通宵达旦地疲劳驾驶。三是车主和驾驶员慑于公安机关交通
6、管理部门对违法停车行为严管的态势,在身体出现疲劳的状态下,仍强撑着,等到了服务区或到达目的地后再停车休息。2、主观思想原因:驾驶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驾驶技能盲目自信,对疲劳驾驶可能引发的后果估计不足,如有的驾驶员不顾第二天的行车任务,通宵达旦玩扑克、打麻将、跳舞等,睡眠不足,精神怠慢,导致第二天疲劳驾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不知所措。一般来说,驾驶员在疲劳驾驶时,注意力、判断力、反应能力都在下降,等到发现险情时,已超出行车的安全距离,无法控制,灾难性的事故难以幸免。3、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原因:车辆驾驶工作是一项既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一方面,在风
7、沙、雨、雪、雾等恶劣气候条件或坡徒弯急、路窄坑多的道路条件下驾驶车辆,驾驶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感觉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引起疲劳驾驶;另一方面,驾驶员长时间在单调的环境中连续驾车行驶,尤其是在高温季节的中午、深夜时分驾驶,很难抵挡住强烈的睡意,很容易产生疲劳驾驶。4、生理原因:驾驶员思想负担过重,睡眠不足或质量差,身患慢性疾病或年龄偏大,都容易引起在驾驶中的体力不济和反应迟钝现象。五、治理疲劳驾驶的对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