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

ID:6638293

大小:6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1-20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_第1页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_第2页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_第3页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_第4页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铜川分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姓名教育层次学号省级电大陕西专业分校铜川指导教师教学点注:社会调查封皮套此格式即可。社会调查不需要目录、文章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打印字号与此相同。目录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4二、对“中等生”心理问题的思考..................4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征........................52、“中等生”的积极心理特征......................5三、“中等生”心理问题的

2、疏导....................61、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62、疏导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9关于“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王新[内容提要]:“中等生”是我们教学工作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是相对于“尖子生”和“后进生”而言的。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抓两头,带中间”的不成文条框,导致实际教育教学“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出现“尖子生和后进生突出,中等生平庸”等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低下,使长期缺乏教师关心、帮助

3、、教育和培养的“中等生”自信心不足,精神欲求不高,甚至走向“极端”。这与我们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相背离的。“中等生”是教育教学当中最广大的问题,是可塑性极强的,有发展潜力的,我们当高度重视。[关键词] 中等生心理教育探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每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任课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究其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故能被教师记住的多限于“两头”生。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

4、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中等生”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像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

5、模糊的概念。因为“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看,是指在学生成长的队伍中常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99%是考试分数,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

6、给与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长期如此,必然会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二、对“中等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以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活动的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如教育条件、环境条件、家庭条件、意外事件等因素。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条件相同,由于主观努力的缘故,也会导致不同的个性。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中等生”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各有其特点。抛开

7、个性问题,以及其它影响个性心理的因素,就教师的影响来说,“中等生”在情绪、意志、能力等方面,易形成某些共性特征。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特征。在情绪方面他们的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总之,“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中等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要多读书,多学习,勤思考,善观察,重实践。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中等生”热情和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疏导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为其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向上、

8、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参考文献]:1、安德森《认知心理学》翻译:杨清张竖祖长春吉林出版社1999.82、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63、黄德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台北王南图书出版社2002、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实践课题姓名教育层次学号省级电大专业分校指导教师教学点注:此表应双面制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