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

ID:6628028

大小:4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20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_第1页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_第2页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_第3页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_第4页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新安监狱民警:张波提要: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融合、发展,内容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具有稳定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影响的长期性和很强的实用性。为罪犯“再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和营养,将各种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改造合力,使罪犯接受更多地传统文化熏陶丰富罪犯的精神世界和有效调节罪犯的心理状态,焕发积极改造的热情,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罪犯的综合素质及整体素质,切实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要求。关键词: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创新教育手段提高改造质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历史赋予我们一个重要历史

2、使命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努力发掘和寻求它与“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与罪犯教育改造的结合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促进传统文化在监狱的传播。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使之同时代精神相配合,创造构建与时俱进的罪犯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传统文化的内涵浅析(一)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是指由历史继承下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科学、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是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3、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儒、道、释(佛)伦理思想体系的综合和概括,是以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为主的民族文化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传统美德,是流传至今,被批判继承的并能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得以形成的基石。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以具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二)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融合

4、、发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总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春秋战国,先秦8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随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系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融合了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广泛影响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民族性、群众性、开放性、永恒性的特点。传统文化从本质属性上看,有其时代性,依据一定的历史条件,既含有时代的因素,还涵盖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首先传统文化的

5、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倡导整体主义思想,爱国等文化特质的是现代人的生活信念。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民众的整体主义思想。《诗经》中说“夙仪在公”,认为日夜为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两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宣扬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逐渐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以注重道德教育闻名于世界,尤其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他们认为天下要太平,社会要清明,就要有完善

6、的人格,修身是根本的途径。儒家学派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把“修身”(完善自身人格)作为“齐家(使家庭和睦有序)治国(使国家得到大治)平天下(使天下太平)”的前提。在道德修养的途径上,提倡一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二要做到表现如一,即使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以恪守德行,达到“慎独”的境界;三要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富贵不能淫、威武不屈、贫贱不能移”,要求人们“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人的道德追求不能因富贵、荣辱、喜忧而发生动摇和变异。第三,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不仅应“知”(认识道德

7、知识),而且应“行”(实践)身体力行。即道德知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能脱节,以相统一。道德的形成不在于仅仅掌握道德知识,还要人去做,使人的道德在实践中提高完善,荀子认为,“知明而行无过矢”。取得正确的认识,用它指导实际行为,人们就要以不犯或少犯错误。朱熹认为:“义理不明,如何践履”,道德行为如果没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他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命题,认为知与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互相作用、相互资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