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26303
大小:4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20
《北语1003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导学资料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北语1003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导学资料四(第七章至第八章)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阶段学习内容主要有当代散文部分、当代戏剧部分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选读和分析。当代散文部分需要了解的作家主要有:杨朔、巴金、余秋雨等。当代戏剧部分介绍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老舍的《茶馆》、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通读教材中所选作家的代表作品,熟悉主要当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艺术特色。二、重难点讲解(一)杨朔1、生
2、平,山东蓬莱人,1939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2、代表作品,散文集57年《亚洲日出》,60年《海市》,61年《东风第一枝》64年《生命泉》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英雄时代》,《万古长青》。(2)祖国新貌,《海市》《茶花赋》。(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荔枝蜜》(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3、散文特点。(诗体散文)(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具体表现在:A.挖掘生
3、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2)独特的杨朔结构,障碍法使用。三段式结构,以小见大。A.重视散文的结构艺术,刻意于“结构的
4、严密”;B.障碍法,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多回环曲折之妙,曲折通幽,峰回路转。《荔枝蜜》;C.三段论。“开头设悬念(景)-中间写转机(人)-卒章显其志”。(3)语言的锤炼。散文语言细腻,用词精练准确。4、评价:其散文较好的使艺术与政治内容统一起来,受到当时文艺界的推崇,仿效者很多。但也有缺点。(1)模式类型化,机械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风格少变化。(2)有时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如《樱花》。(二)巴金《随想录》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7of7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
5、.cn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1、《随想录》的作者巴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解放后创作了不少散文,“文革”爆发后,巴金不仅被剥夺了创作权利,而且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在十年文革动乱中,他亲自耳闻目睹了大量的“极端残忍”而又“十分滑稽”的悲剧与闹剧,经历了家庭和个人的坎坷遭遇,这些“特殊经历”都使他对人生的思索与认识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超越,更臻于深刻与成熟。他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沉淀,尤其是文革动乱给心灵造成的极大创伤,都加以理性的反思,将坦诚、智慧和品格都熔铸于笔端。从1978年底起,74岁高龄
6、的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陆续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至1986年9月,共完成40余万字的“随想录”的写作,然后按发表时间顺序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总称为《随想录》。2、《随想录》意义:(1)五集《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能够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自身的范畴。(2)五集《随想录》也是巴金晚年对人生探索与总结的记录。
7、巴金说:“在我,自信和宣传的时期已经过去,如今是总结的时候了。”他把这个总结看作他“这一生的收支总帐”,是他“这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3)是对文革的理性反思为。巴金在《随想录》中有不少篇章都是记录文革给他的家庭、亲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和“四人帮”及其所推行的极左路线造成的民族灾难。更为令人警醒的是,“文革”遗毒并未因“文革”的结束而消失。基于此种认识,巴金老人不止一次的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意在避免“文革”悲剧重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想录》是巴金用纸和笔和着血
8、泪建立起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特点1、记游体余秋雨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自然山水中寻找“文化与名胜的对应”。如《都江堰》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认为“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2、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余秋雨的散文反复述说着一个主题: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中,并不是每次获胜的都是文明(敦煌文物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