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03682
大小:132.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1-20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立项报告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第三章项目场地及建设条件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第五章环境影响第六章资金估算及资金来源第七章建设进度初步设想第八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第九章结论和建议附件20第一章总论一、概述1、项目名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2、建设单位: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3、法人代表:3、项目负责人:4、项目概况:4.1项目范围项目范围为厚吴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为西至外田塘西侧,东至澄一公祠东侧,北至吴氏宗祠北侧,南至井家塘南侧,面积9.17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为
2、东至南溪水域厚吴大桥西桥头,南至环村路百米的农田,西以环村主路为界,北至现厚吴小学东侧农田,面积24.23公顷,项目总投资约2847.2万元。4.2保护设施建设:1)、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青石板和卵石进行整修。2)、对街巷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进行埋地敷设,消防设施、环卫设施建设。3)内部交通及停车场、广场建设。4)水系整治、水埠、驳岸整治5、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补助50%,村自筹资金50%6、编制单位: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20二、项目编制依据1、《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
3、、《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计划建议的通知》3、《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计划的通知》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1】262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列》(2008)7、《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厚吴古村隶属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前仓镇位于永康市西南端,北靠石柱镇,东临舟山,西有新店,南与缙
4、云县新碧镇交界。距永康市区13.5公里,330国道通贯南北,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分别在村落的西部、东部通过,交通便利,是与温州、丽水等县交往的主要窗口,素有永康“南大门”之称,村西2公里是著名的历山风景区。至今厚吴已有780年的历史,860户,常住人口2910人。厚吴古村落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450米,保护规划面积为33.4公顷。20厚吴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具有较完整古村落格局和风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10月,厚吴村的吴氏宗祠被永康市人民政府公布
5、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文物主管部门又在该村公布了文物保护点12处。2004年初,市文物主管部门主持了厚吴村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申报工作,2004年8月,厚吴村古建筑群已被列入浙江省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厚吴村经宋、元、明、清的历代建设,村落发育较为成熟,古村落形态保存较为完整,房派分区及原有村落边界清晰,村内水系、街巷格局保存完好,保留有众多的宗祠、住宅、商业店铺、古墓、人工水渠、桥梁、庙宇及宝童塔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建筑质量较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厚
6、吴古村内现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大多与古水塘共生,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3处,多数保存完好。其余传统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构破坏和艺术构件缺失,但大多未危及建筑的整体安全,极少量建筑由于各种原因被拆除和改造。主要街道厚吴大街地面原为石板和卵石地面,现已被改造为水泥路面。二、项目提出的必要性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世世代代惠及后人,以保护古村落整体、古建筑个体以及一定范围内有乡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目标;并促进对村落的学术研究,使厚吴古村落的保护和新区的发展相协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要认真贯彻“2
7、0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维护厚吴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特色,改善居住环境,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依据《保护规划》,按照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原则保持厚吴历史文化名村原有的水系和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建筑形式、整体色彩、落实好具体的保护与整治措施,加强相关规划与《保护规划》的衔接,并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近期整治(20
8、09-2012)的主要内容对恢复各街巷的路面,水系整治、同时配套电力电信等市政设施、建设改造村庄东侧粮库广场及停车场的必要性、紧迫性显得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2.1古村内街巷道路面破坏1991年以前古村内街道道路面已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坑洼不平。1991年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率领下,耗资十万余元,将全村主要街巷全部铺成水泥地面,原卵石、石板路面大多不存在,只有一些很偏僻的小巷内还有一些痕迹,改变了乡村传统的建筑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