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563160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8
《桥梁工程技术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桥梁工程 (一)、概况 20世纪下半叶(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桥梁工程发展的最大成就可以认为是斜拉桥的复兴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问世使桥梁结构三维非线性分析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桥梁抗震和抗风的科学理论框架也初步建立起来,桥梁工程的防灾和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成为设计和施工部门关注的热点。 “九五”期间,中国桥梁工程发展的主要亮点有: 1、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中国第一座超千米悬索桥(主跨1385m,居世界第四位),1999年10月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继美、英、日、瑞典、丹麦之后成为第六个建跨度千米以上大桥的国家。 2、万县长江大桥 1997年建成世
2、界最大跨度(主跨420m)混凝土拱桥,采用钢管混凝土拱为劲性骨架的箱形拱桥,属世界首创。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芜湖长江大桥 2000年建成公路二用斜拉索和 架组合体系桥梁,主跨度312m,采用新型钢材和全焊整体节点的构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桥梁抗震理论及其应用 多水平、多阶段设计的设防标准,双层高架桥设计指南、大跨度桥梁抗震理论与分析软件,反应谱振型组合方法、新型隔震支座、桥梁延性抗震设计方法、桥梁抗震评估方法等。以上成果获得2000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5、广州丫髻沙大桥 1999年建成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跨360m),
3、采用转体法施工,使这种经济合理的桥型达到了新的水平。 6、虎门辅航道桥 主跨27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架桥。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7、武汉长江三桥 2000年建成钢桥面斜拉桥(主跨618m)是“九五”期间建成的我国最大跨度斜拉桥,也是我国第一座采用钢箱梁桥面的大跨度斜拉桥。 8、桥梁抗风理论及其应用 在1994年结合斜拉桥抗风研究所取得成果(荣获1994年度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的基础上,“九五”期间结合国内更大跨度的悬索桥抗风研究在非线性全模态耦合振理论以及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数值模拟风洞技术方面有较大的进
4、展。 由于交通部规划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公路骨架网建设,其中沿海的同三线(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亚市)将有五个跨海工程,自北向南依次跨越渤海海峡、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以及琼州海峡。在“九五”期间,有关各省市都做了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为跨海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准备的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可以说,中国桥梁工程界在取得越江大桥工程成就同时也已经开始面对21世纪更大规模的跨海大桥工程建设。 (二)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大进展 1、桥梁抗震理论及其应用 在“九五”期间建设和设计的近20座大跨度桥梁(如汕头海湾二桥,厦门海沧大桥、上海徐浦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福州闽江大桥、广州丫髻
5、大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安吉长江大桥以及上海卢浦大桥等)和城市立交桥(上海浦东机场高架路、上海共和新路双层高架桥)中应用了许多创新研究成果,主要有:(1)多水平、多阶段的设防标准:(2)双层高架桥的延性抗震设计;(3)大跨度桥梁空间非线性地震分析软件;(4)桥梁抗震评估方法。这些成果在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是国内外首创。 2、桥梁抗风理论及其应用 在“八五”期间结合斜拉抗风研究获得1994年国家科技进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的基础上,“九五”期间结合更大跨度的悬索桥抗风研究,在非线性、全模态耦合理论以及基于计算机动力学(CFD)的数值模拟风洞技术方面又取得了较大进展,研
6、究成果已居世界前列。现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香港二座新的大桥建设中,我国专家被世界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日本、丹麦)竞标单位邀请作为合作伙伴或风工程顾问。 3、大跨度桥梁等施工控制理论 随着斜拉桥跨度的增大,施工悬臂上度已突破了300m,施工控制难度的增加已成为成败的关键。全国有许多单位致力于这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在多次国内桥梁年会上进行了交流。中国大桥在跨度上已名列前茅,规模和速度更是举世无双。然而,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管理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设计的创新,设计规范的更新,公平竞争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国际上也缺少竞争
7、力,国际学术交流还不够活跃。 总之,设计缺乏创意,跟踪模仿较多,经济指标落后,施工队伍资质失控,施工质量粗糙马虎,外观质量差是中国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学术争鸣 “九五”期间桥梁工程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因一些工程质量事故,特别是许多桥梁出现的裂缝问题引起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反思,除了因施工队伍素质和因赶不合理工期所造成的违反施工操作规程问题外,对于我国设计规范体现的结构安全度标准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部分专家经过和国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