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

ID:6558466

大小:8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17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_第1页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_第2页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_第3页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_第4页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如今、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总体来说,她的三个主要来源是:一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宋明时期的程王心学(这里的王,就是王阳明);二是马列主义;三是西方现代思想。年轻时代,尚没有接触马列主义的毛泽东,受他的恩师、《心学》大师杨昌济的影响,成为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他曾以一篇《心之力》震撼了长沙第一师范。即使在他接受了马列主义之后,王阳明的《心学》的思想方法,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他,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整个过程。《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篇光辉著作的副标题,是以《论认

2、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命名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是多么深刻地影响着已经成熟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三个中心思想。这种思想方法,影响了中国明清时代、近代和现代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明朝的铁腕首辅张居正、清朝的中兴大臣曾国藩、戊戌变法的君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共和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的孙中山,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的蒋介石,领导中国共产党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甚至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袖邓小平、第三代领袖江泽民、胡锦涛。至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依然毫不

3、含糊地倡导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他的著名的《把当前的创新理论变成干部群众的思想武器》一文中,号召全党的领导干部坚持知行合一、内外如一,把德与行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毫无异议,传承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认识论,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包含那些内容呢?在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与他以前的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宋儒论“知”、“行”多主“知先行后”说。如程颐曰:“不致知,怎生行得?免强行者,安能持久?”陆九渊云:“吾知

4、此理即乾,行此理即坤,知之在先,故曰‘乾知太始’;行之在后,故曰‘坤作成物’”。朱熹亦明谓:“论先后,知为先”。王阳明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他尤以其“心即理”说为理认前提,批评朱熹“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是导致“知、行之所以二也”的原因,而如果人们“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则势必在理论上失却“知行本体”,在实践上则造成“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的流弊。所以,王阳明针锋相对地提出“知行合一”说,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知”,认为知行之体本来如一,“圣贤教人知行,正

5、是安复那本体”在他看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王阳明所说的“知”,主要指对“良知”本体的内在体认和感悟,而“行”则主要指对这“良知”的实践,或指“良知”本体外在的显露。他说:“如知其为善也,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他又具体言道:“温清定省,孰不

6、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精粗知温清定省之仪下孰非致知者耶?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可见,“知行合一”注重的乃是“行”,所谓“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换言之,王阳明要求人们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加深对“心即理”、“良知”的认识,并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认识外化为具体行动。在范畴的使用上,宋儒所说的“知”与“行”既有知识同实践的区别,又分别指求知与躬行两种不同的行为,而王阳明所说的“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其范围显然较宋儒小;王阳明所说的“行”,则包括着人

7、的实践行为与心理行为,其范围显然较宋儒大。就此而言,由于对“知”、“行”的了解和使用有别,王阳明对宋儒的批评在学理上显得并不太有力。但宋儒所主张的“知先行后”说又确易造成崇尚空论、不重践行之弊。这种流弊反映于社会生活之中,便形成了人格虚伪、道德水平下降的习尚。王阳明竖起“知行合一”的旗帜,乃是“吃紧救弊而发”,“正是对病的药”,是要扭转当时浅薄的士风,要人们“克服不善的念”,从思想、言论到行为,尤其是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的规范,从而使“圣贤之学”真正大明于天下。王阳明进而指出,“知行合一”虽是针对时弊而发,但绝非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说法。他说:

8、“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休段亦本来如是”。又说:“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也”。他以为人们之所以会了解社会通行的道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