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5519583
大小:2.91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4-08-29
《椴木木耳栽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黑木耳成员:王伟文、羊丽佳、吴方德吴剑、吴银炉、陈淑娟王晓光 百科名片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国内有8个种,黑龙江拥有现有的全部8个品种,云南现有7个种。野生黑木耳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秦巴山脉。 黑木耳简介木耳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上被称之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农艺、园艺、菌艺史上,都堪称一绝。 形态特征木耳指木耳属(学名:AuriculariaorWoodear)的食用菌,是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 生物学特性黑木耳属于腐生性中温型真菌。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最适宜。菌丝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耳木含水量达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0%~95%。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期需250~1000lx的光照强度。为好气性真菌,pH5~5.6最适宜。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与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种。 段木栽培: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原木砍花,种植黑木耳。 椴木木耳栽培过程1、制种2、耳木准备3、接种4、定植管理5、散堆排场6、出耳管理 1、制种菌种有锯木屑菌种与枝条菌种,前者用锯木屑与麦麸等配制成培养基;后者用直径1cm的枝条切成1.5cm长,加入蔗糖、米糠等营养成分,装瓶后高压灭菌,接入母种,在25~28℃下培养1个月,菌丝即可长满瓶。 2、耳木准备栽培场地选好后就应准备耳木,常用的耳木种类有壳斗科和桦木材的树种,选胸高处直径10~12cm的耳树,砍伐后截成1~1.2m长段,截面用新石灰涂刷,然后置于通风向阳处架晒。 3、接种接种用的工具应预先用乙醇消毒。先在耳木上;用电钻以穴距7cm垂直打深1.5cm的穴,如用锯木屑菌种则应填满穴,按紧后盖好预制的树皮盖。枝条菌种插入接种孔后用锤敲紧,使之与段木表面平贴、无孔隙。 4、定植管理首先应上堆发菌,将接菌的耳木按“井”字形或“山”字形堆垛。堆内温度以20~28℃为宜,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在南方3~4星期,北方需要4~5星期,当菌丝已伸延到木质部并产生少量耳芽时,应及时散堆排场。 5、散堆排场一般采用平铺式排场,用枕木将耳木的一端或两端架起,整齐地排列在栽培场上,经过1个月左右即可起架。搭架一般采用“人”字形方法,先埋两根有杈的木桩,地面留出70cm高,杈日上横放一根横木,耳木斜立在横木两侧。呈“人”字形,相距7cm,角度约45°为宜,晴天或新耳木角度可大些,雨天或隔年耳木角度应小些。 6、出耳管理起架阶段栽培场的温、湿、光、通气条件必须调节好,但管理中心是水分问题。起架后最好隔3d有一场小雨,半月有一场中、大雨,干旱时应人工喷水,解决干干湿湿的问题,保持相对湿度在90%~95%左右。喷水应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病虫害管理病虫害防治危害黑木耳的主要杂菌有环纹炭团菌、麻炭团菌、韧草茵、朱红栓菌、绒毛栓菌等。主要虫害有伪步行虫、蛀枝虫、四斑丽(虫甲)、蓟马等。可用生石灰(1:100倍液)、退菌特(1:100倍液)、氯化锌(1:50倍液),防治杂菌污染。另外也可采用除虫菊、雷公藤等生物农药防治虫害。 三分种,七分管 采收 入库管理黑木耳干制后,筛去泥土、砂子,拣尽树皮等杂物,再装入塑料袋密封。储藏黑木耳的仓库应保持通风、干燥。进仓前必须熏蒸消毒,以防害虫注食或老鼠啃咬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合心脑血管疾病、结石症患者食用,特别适合缺铁的人士、矿工、冶金工人、纺织工、理发师食用;2.有出血性疾病、腹泻者的人应不食或少食;3.孕妇不宜多吃。 食物相克木耳不宜与田螺同食从食物药性来说,寒性的田螺,遇上滑利的木耳,不利于消化,所以二者不宜同食。患有痔疮者木耳与野鸡不宜同食,野鸡有小毒,二者同食易诱发痔疮出血。木耳不宜与野鸭同食,野鸭味甘性凉,同时易消化不良。萝卜和木耳不能一起涮 食用鲜木耳可中毒新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化学名称为“卟啉”的特殊物质,因为这种物质的存在,人吃了新鲜木耳后,经阳光照射会发生植物日光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使皮肤暴露部分出现红肿、痒痛,产生皮疹、水泡,水肿。 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