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ID:6545330

大小:3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17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1页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2页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3页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4页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三二轮——第一单元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导学案设计:王玮审核:高三历史备课组使用时间:2016.3课时:3节【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知识主线】1.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

2、、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考点梳理】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和水利灌溉;土地制度和其所带来的影响)7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3、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及成就)考点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阶段特征)考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实质、特点和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习题训练】1.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72.“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

4、,他们勾结富家子弟,从事赌博、盗窃等活动,在宋代屡有严禁。《武林旧事·游手》就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引文中“口口”应填写的是  () A.邸店  B.飞钱  C.票号  D.柜坊3.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商业税率比较低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4.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

5、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由此可知(  )。A. 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 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 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 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5.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6

6、.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7.“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

7、.必修二》第7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18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1725年至1775年间,即使在苏格兰高原和群岛上,农业生产组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几乎到处都在大地

8、主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中间绅士阶层的包佃人”,即马克思称之为的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  ——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材料二 维贝尔一再强调煤和铁在工业革命中的“主导作用”,甚至说:“现代资本主义的胜利是由煤和铁决定的”,如果没有煤铁生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