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ID:6545254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17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1页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2页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3页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4页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DB62ICS:65.020B61备案号: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1704—2009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2009—04—20发布2009—05—15实施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7前言本标准由甘肃省农牧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铮、蒲育林、郑维莉、齐恩芳、刘国华、袁安明、王瑞英7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种薯的定义、有害生物、生产体系、质量要求和原原种繁育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种薯原原种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

2、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331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GB2046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NY/T1212—2006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马铃薯种薯符合GB18133规定相应质量要求的原原种、原种和大田用种。3.2组培苗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块茎,经茎

3、尖剥离病毒、组织培养获得的,经质量检测后不带有PVX、PVY、PVS、PLRV、PVA、PVM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用于生产原原种或原种的再生苗。3.3原原种pre-elite用育种家种子、脱毒7组培苗或试管薯,在防虫网、温室等隔离条件下生产,经质量检测达到GB18133要求的马铃薯种薯。3.4原种elite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环境中生产的,经质量检测达到GB18133要求的种薯。3.5一级种薯(大田用种)qualifiedⅠ在相对隔离环境中,由原种作种薯生产的,经质量检测后达到GB18133要求的,用于生产二级种薯或商品薯的种薯。3.

4、6二级种薯(大田用种)qualifiedⅡ在相对隔离环境中,由一级种薯作种薯生产的,经质量检测后达到GB18133要求的,用于生产商品薯的种薯。3.7外部缺陷畸形、次生、龟裂、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薯块。4有害生物4.1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4.1.1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A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M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4.1.2细菌马铃薯青枯病菌马铃薯湿腐病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菌4.1.3放线菌马铃薯普通疮痂病4.1.4真菌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黑痣病4.1.5虫马铃薯块茎蛾4.2检疫性有害生物4.2.1类病毒马铃薯纺锤块类病毒7

5、4.2.2细菌马铃薯环腐病菌4.2.3植原体马铃薯丛枝植原体4.2.4线虫马铃薯白线虫马铃薯金线虫4.2.5虫马铃薯甲虫5种薯生产体系种薯生产体系包括两个阶段:即在设施条件下生产组培苗、原原种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生产原种、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种薯(苗)的质量检验将针对上述两个阶段不同环节产出的产品进行。种薯生产体系流程见图1。组培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图1种薯生产体系流程图6质量要求6.1种薯分级种薯级别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6.2质量要求种薯生产产地检疫应符合GB7331规定。一旦发现检疫性病虫害,应立即向检疫部门报告,并

6、由其根据病虫害种类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该地块所有马铃薯不能作为种薯。7原原种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和其他检测项目应符合GB18133要求。7原原种繁育7.1栽培床的准备7.1.1设施条件:采用温室、网棚等隔离设施并具有40目以上的防虫网。7.1.2土壤处理:将日光温室、自控温室或网棚的土地,除去杂草整平,配方施肥并杀虫杀菌(乐思本、多菌灵等)。7.1.3地面及基质准备:在整理好的地表面用无菌新砖分成小区,将基质(蛭石等)倒入小区内,厚度为6cm~8cm,浇透水分,再翻松、刮平基质并根据行距划线。7.1.4棚内高温处理:上棚膜,关闭门窗,使棚内温度升

7、高,保持棚内温度达60℃~70℃,持续6d~7d。7.1.5栽培基质:主要以蛭石为主。蛭石要求PH≤8.2,颗粒直径2mm~4mm,蓬松,杂质少。7.2组培苗的准备选择苗龄25d左右,株高5cm、3叶以上的健壮无污染的组培苗,在自然光温室中炼苗4d~6d后移栽,温室地表洒水湿润,器皿之间相隔5cm,温度15℃~20℃。7.3组培苗移栽7.3.1移栽:将自然光照培养锻炼的组培苗,从器皿中取出,洗去培养基,用生根剂(萘乙酸)浸泡3s~5s移于蛭石中,栽植密度为180~220(株/m2),或行株距6cm×7cm栽入基质,深2cm~2.5cm,移栽时苗

8、露出蛭石2叶为宜,栽后小水细喷。7.3.2缓苗:移栽后遮阴网遮阴5d~7d,温度22℃~25℃,相对湿度95%。7.3.3保湿:在移栽好的组培苗上方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