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

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

ID:6489035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5

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_第1页
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_第2页
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_第3页
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_第4页
资源描述:

《1958年资料5 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958年资料5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我对李涛“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的意见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科王祖雄  该文原载1954年第二号中华医学杂志,名“中国医学发展史大網”,继经作者加以修改,名“中国医学发展史”,又载1954年第十号中级医刊。  前些日子我曾兼任贵州省贵阳中医进修学校的医史课,该校规定是项

2、课程的教学时数为十小时,其要求为:通过讲授医史,使学员达到了解祖国医学的伟大成就及其发展情况。由于教学时数较短,要求复如上述,经与校方商定,即选用了李涛教授的“中国医学发展史”一文,作为本课的教材讲义。经过备课和讲述,我对本文有以下的一些意见,谨提出来进行讨论,不当之处,希望作者和同道们予以批评指正。  首先是:本文既以“中国医学发展史”命题,个人认为应对祖国医学历代的主要发展情况,重点的有所阐述,但是在文中细细阅读和寻找,往往是平铺直叙,令人看不出来。例如:汉代中医代表人物张仲景,他把前人的理论和经验,通过了当时群众和自己的实践,加以总结、整理,编写了伤寒杂病论等书,是创造性地基本发

3、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和规律;并又将汉代以前单味药治疗演进而为复方治疗,应该说古代医学至汉,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和发展,具体到张仲景的学说来说,堪称为当时的代表作,因之后世称之为“医中之圣”或“医方鼻祖”,这并不是偶然的。但“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在“秦汉时代”的一章内对此仅是轻描淡写地说了短短几句,如:“张仲景曾将治病的医方按当时分类的方法,辑录下来。由于药方的简易和有效,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直到现在仍然应用。”这能说明汉代医学通过代表人仲景氏的总结实践而有所发展吗?又如宋金元间的刘完素主寒凉,张从正主攻下,李杲主补土,朱震亨主养阴,乃唐宋以后医界的四支新军,他们都是从自己钻研(包括

4、当时群众的智慧)唐宋以前古典医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时期的临床实践,取得了医学上的经验教训,发挥了各人的独特长处。因此,自唐宋而下,不能不推他们为医学上的四大家;同时嗣后不少医学家的学说,是从四大家中继承发扬出来,实际上宋金元间的四大家,也可以说是当时医学流派的竞争,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自有其一定的贡献。但“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在“宋金元时代”的一章内,也仅仅以很少的篇幅简单的提了一下,并且除李杲外,其余三家,连姓名都没有记载,这又能说明宋金元医学的发展情况吗?此外,如晋代王叔和的发展脉学,使脉学系统化(著脉经),整理仲景著作(将佚失不全的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皇甫谧阐

5、述发扬古代的针灸学说(著甲乙经),明代王肯堂集前代医学大成,编纂医学丛书(编证治准绳),吴又可创造由口鼻传染戾气的温疫学说(著温疫论)等等,所有以上这些,都是从继承前人学说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创作,在中国医学发展上自有其一定的价值。但在“中国医学史”一文中,一点也没有提到,所以我认为:本文命题所谓:“发展史”,与其内容似不相称。  其次是:文中对某些中医学术的看法和批判,也有些不够正确。如在“清代”的一章内说:“……有很多人专门推敲内经、伤寒论、本草经这些书的字句真伪,例如方有执、缪希雍、喻昌、柯琴等等,他们的工作,与真正医学的目的,可说毫不相干”。文中列入喻昌、柯

6、琴其人,个人不敢苟同。喻昌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极有研究,他对方有执所著伤寒条辨,削去了叔和序例,仍未能網举目张,乃著尚论篇变动体例。又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症而著医门法律及寓意草,颇能阐述金匮的祕旨,因之嗣后较为可取的徐忠可金匮论注、尤在泾金匮心典,均以喻昌的学说为法,喻昌不愧为清代医学名家。柯琴在阐述仲景学说方面,降自汉唐,也是具有独到之处,即以他对伤寒论的六经认识而言吧!柯著伤寒来苏集有云:“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柯氏这种对仲景六经的看法,较之历代鍼灸家视谓经络,运气家视谓气化,岂可以道里计。基于以

7、上所述,喻、柯二氏的学说,亦岂所谓推敲经文字句辈所能窥其项背呢?又如文中对清代传染病的诊疗学说,笼统地称为是一种“对症疗法”或“对症用药的方法”,意味着这是一种单纯的见症治症的说法,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论调。按叶天士的温热论及其流派中的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书所记载的关于以三焦立论和卫气营血等温病诊疗学说,都是创造性地从灵枢、素问、伤寒论以及刘河间等各家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并没有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果如文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