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ID:6483094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15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篇文章来源于「学习啦」www.xuexi.la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xuexi.la/lunwen/Economics/1321.html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

2、,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一、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学者较早地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后来追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

3、,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

4、周期的变化,而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上,邓宁(1976)用0-L-I模型来说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他指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视角,结合本国的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  筱原三代平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如果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发达国家将其重点工业放在重工业等收入弹性高的工业,而发展中国家只发展农产品

5、等收人弹性低、技术进步率低的初级产业。这种国际分工持续下去就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对日本来讲,如原封不动地接受这种静态比较成本学说,是无法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又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只要经过10—15年的积极扶持,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能够取得动态的比较成本优势的。  在实践中,日本学者赤松要等人从日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东亚这一国际区域展开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该理论反映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由消费资料产业向资本资料产业、轻工业向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演化。这种结

6、构演进趋势,同工业先行国突破一国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的趋向吻合。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工业先行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小岛清(1979)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修正并完善了“雁行形态论”。  我国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由于实践的滞后,还处于初始阶段。卢根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品价值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在于重合产业的产品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相异,这样导致了产业从高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卢根鑫,1997)。陈建军认为,中国现阶段出现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扩张、产业结构的

7、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成长的需要。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但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才能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模仿。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发展中大国,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套用国际经典理论的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建立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模式,提升国家的整体

8、竞争力。在下文中,笔者将借鉴日本国际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篇文章来源于「学习啦」www.xuexi.la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xuexi.la/lunwen/Economics/1321.html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

2、,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一、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学者较早地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后来追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

3、,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

4、周期的变化,而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上,邓宁(1976)用0-L-I模型来说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他指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视角,结合本国的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  筱原三代平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如果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发达国家将其重点工业放在重工业等收入弹性高的工业,而发展中国家只发展农产品

5、等收人弹性低、技术进步率低的初级产业。这种国际分工持续下去就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对日本来讲,如原封不动地接受这种静态比较成本学说,是无法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又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只要经过10—15年的积极扶持,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能够取得动态的比较成本优势的。  在实践中,日本学者赤松要等人从日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东亚这一国际区域展开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该理论反映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由消费资料产业向资本资料产业、轻工业向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演化。这种结

6、构演进趋势,同工业先行国突破一国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的趋向吻合。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工业先行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小岛清(1979)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修正并完善了“雁行形态论”。  我国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由于实践的滞后,还处于初始阶段。卢根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品价值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在于重合产业的产品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相异,这样导致了产业从高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卢根鑫,1997)。陈建军认为,中国现阶段出现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扩张、产业结构的

7、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成长的需要。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但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才能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模仿。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发展中大国,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套用国际经典理论的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建立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模式,提升国家的整体

8、竞争力。在下文中,笔者将借鉴日本国际制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