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75102
大小:16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1-15
《北大平民学校培训手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111目录1.平民学校介绍………………………………12.培训课程简介………………………………53.培训课程时间表……………………………104.学员备忘录…………………………………115.教师备忘录…………………………………126.志愿者备忘录………………………………1311平民学校介绍1.办学宗旨: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1920年,在北京大学的五一纪念会上,蔡元培校长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热情洋溢的演讲。他提出“凡是用自己的劳力做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并强调“劳工当自尊,不当羡慕其他不劳而获之寄生物”。这种思想和口
2、号的提出,反映了对劳工大众的热爱,意味着五四文人对民间力量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蔡先生并没有将“劳工神圣”思想停留于抽象的教条,而是用实践和行为形象地诠释了这一理念。1918年,在蔡先生的大力倡导之下,北京大学创办了为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进修机会的“校役夜班”。而后,在他的启迪和支持下,以邓中夏、廖书仓等为核心的北大学生团体组建了“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积极推动北大人服务于平民,充分体现了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精神。时隔八十多年,北京大学继承蔡先生“劳工神圣”的真谛与精神,重新创办“北大平民学校”是为了在新时
3、期背景下,让大学教育跨越围墙,通过知识传播,让更多的民众受益,感受到大学的人文气息,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北大平民学校的重新创办最初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题研究项目。该课题是北大研究团队(课题负责人:丁小浩、岳昌君)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课题负责人:李明华)共同合作,旨在探索实用、友好、公平的教育模式,并通过实验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与传统的书斋研究不同,该课题项目的特征在于不局限于理论和实证研究,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模式改变了以往研究人员作为“旁观者”的中立立场,要求其作为“参
4、与者”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与实践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反思,并承担解决相应问题的责任,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课题研究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献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先行研究的文献梳理,实地访谈和相关数据分析,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群体特征与现有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探求未来民工教育培训的新模式。而第二阶段则进入实验和行动研究阶段,在这期间将设计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具体模式,并帮助参与实验的部分务工人员获得教育培训机会。在前期的研究中,通过对现有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构运行模式的深入分析,
5、我们发现依据机构设置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培训机构划分为以下6个模式:(1)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依托现有公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的“政府模式”、(2)由企业和行会组织为主体开展的“企业模式”、(3)依托街道和社区,利用基层的政府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所开展的“11社区模式”、(4)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市场机制开展的“市场模式”、(5)由社会公益团体或社会有识之士投资举办的“NPO模式”、(6)由进城务工人员自发组成的“自助模式”。在这种机构多元化趋势的背后,传统的在农民工培训教育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政府模式”和“企业模式”缺乏制度创新,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不断
6、出台强化农民工再培训的鼓励政策,但由于执行过程中出现属地保护等行为政策的执行效果受到影响。与此相同,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他们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是短期的,不稳固的。这就造成了企业在提供技能培训方面表现出消极态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社会公益团体和社会有识人士从社会责任感出发,在资金和教学场所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和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再培训活动,在提升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能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根据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人员的构成特征和自身优势,提出创办“平民学校”,并以此为载体,尝试整合北京大学丰富的
7、教育资源和多方力量,通过以志愿者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支付能力较弱但有较强培训需求的校内工友提供免费的培训服务。课题组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北大校领导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两家迅速达成共识,并在校工会的组织协调下,多次召开了校工会、教代会、团委、后勤党委、人事部、继续教育部、法学院和教育学院八个校内部门院系的联席会议,共同启动平民学校实验项目。继承北大历史传统,在新时期背景下,重新创办平民学校,旨在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探索:第一、探索大学教育在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的可能性。大学教育只有胸怀社会,靠近平民,与民间相融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通
8、过知识传播,让更多的民众受益,感受到大学的人文气息和开放包容的学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