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55178
大小:472.5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01-14
《临汾市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旅游业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无烟工厂”,兼备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内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自然也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时机。旅游业被列为山西省“十五”时期培育的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研究表明,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牵引力强、乘数效应明显的宽带型、综合型的产业群体。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会通过直接或间接、以至影响的行业而得到成倍的放大[2]。据临汾市统计局2008年数据:1978年临汾市接待海外游客15批55人,收入微乎其微。2007年接待海外游客5.55万
2、人次,同比增长35.67%;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36.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5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09.69万美元,同比增长40.82%[3](见表1)。世界旅游组织也认为:中国今后将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估计到2020年,每年可能有1亿中国人到国外去旅游,居世界第四位;同时,还将有1.2亿外宾来中国观光,占整个世界旅游市场的8%,有可能带来3020亿美元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11%[4]。表1临汾市旅游接待人数及外汇收入[5] 年度接待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3、外国人和华侨(人次)港澳和台湾同胞(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元)1985年49.6 1990年73.618659 1991年76.49903408 1994年89.71840732608.60 1997年134.12139325713127.11 2000年160.34604219217153.22 2001年233.95378694323559.75 2002年287.56275868128928.29 492003年279.72749452013823.92 2004年510.470071180537
4、856.19 2005年619.1110441732360585.16 2006年761.11558725342859111.23 2007年84222177333531209.7185.75 数据来源:《临汾五十年》、《临汾“十五”规划》世界旅游组织(WTO)1996年度报告《2020年世界旅游业展望》,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消费的增长将分别达到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数的比例将保持在10:1的水平上,消费
5、比例将保持在3—4:1上,总收入将相当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6]。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就一枝独秀,以黄土高原“花果城”名扬全国。随着80年代旅游业的兴起,中外游客来临汾祭祖尧庙、寻根大槐树、探晋国遗址、游广胜寺,观黄河壶口瀑布。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临汾,宣传了临汾,扩大了临汾的知名度,初步树立起了临汾的旅游形象。但近年来,相邻省份和地区的旅游业迅猛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真是风生水起,带动起各业迅猛发展。环顾四周,审视自己,临汾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尽快开展旅
6、游资源清查工作,摸清家底,在研究资源形成机制及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定全面保护、开发计划,将临汾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是临汾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工作的切入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1980年,在马尼拉举行的国际旅游会议通过了《马尼拉宣言》,宣言强调:“自然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的力量”。[7]旅游资源(Tourist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Attractiou),即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
7、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的总和。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8]。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旅游业就日益成为社会大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a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9]。49国外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研究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大多出自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用目的,起始于20世纪60年
8、代[9],西方发达国家鉴于环境保护、设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工作的需要,先后有地理学家、森林学家、生态学家、心理和行为学家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运用心理和行为偏好等实证方法,进行综合经验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