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答案课时训练1 《长恨歌》1.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读音依次为: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项,读音依次为:chuò,nào,zhào,zhuó。答案:C2.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采”应为“彩”;C项,“潇”应为“萧”。答案:D3.解析:A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答案:C4.解析:C项,“回眸”二句,目的是突出唐玄宗迷恋
2、女色、荒废政事。答案:C5.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一首绝句,诗歌的前两句写唐玄宗夜闻雨声,在“乱铃声里”因思念杨贵妃而“倍沾襟”,后两句议论,面对军中死去的将士,唐玄宗却“不动心”。很明显,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唐玄宗不问六军生死、国家兴亡,只是念念不忘亡妃的荒唐行径揭露无遗,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答案: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以军中将士之死与杨贵妃马嵬之死作对比,谴责了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径。6.解析:(1)描写的景物即诗中
3、的意象,颔联中的“和风”“啼鸟”,颈联中的长在河畔的草、树上的小花都是表现春天生机的景物。这些都是让人感到愉悦的景物,而诗人在尾联写到了自己“沦落在江州”,可见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了反衬的作用。(2)根据“沦落”一词可推知,诗人的情感是伤感的,消沉的,春天来到自己家乡却找不见自己,而自己只好让春天传信,传达自己的沦落之苦。答案:(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乐景写哀情(反衬)。(2)尾联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到江州的伤感消沉。尾联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诗人却找不到,而诗人只有托春
4、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感情含蓄蕴藉。7.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组织语言时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句式的整散结合,力求语言生动形象。答案: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青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8.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把句子的主干排列好,然后将枝叶部分放到句子的相应位置,注意不要遗漏原有信息。答案:(1)《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
5、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2)白居易创作了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及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课时训练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1.解析:A项,“散落”中的“散”读“sàn”,其余读“sǎn”;B项,“丧钟”中的“丧”读“sāng”,其余读“sàng”;C项,“大大落落”中的“落”读“luō”,其余读“luò”;D项,均读“guān”。答案:D2.解析:A项,“粹”应为“萃”;C项,“彩”应为“采”;D项,“振
6、”应为“震”。答案:B3.解析:A项,“袅袅”意为“微风吹拂的样子”;B项,“实”意为“充满”;D项,“开”意为“开创”。答案:C4.解析:A项,“时不可兮骤得”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不可轻易得到”,而不是指“时机”。答案:A5.解析:(1)鉴赏时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代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做到不遗漏要点。(2)除了借代和用典,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
7、层指诗人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诗人“敢爱死”对比;诗人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答案:(1)①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
8、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6.解析:(1)本词从多景楼的气势写起,自“江左”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