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32279
大小:1.26 M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13
《中央研究院新闻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央研究院新聞稿本院天文所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關鍵資訊提出形成類日恆星的最新解釋由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使用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峰頂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ubmillimeterArray,簡稱SMA)觀測一個超音速噴流(supersonicjet),發現了有關類日恆星形成的關鍵資訊。這個研究團隊的成員包括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李景輝、賀曾樸、平野尚美、尚賢;西班牙太空天文物理與理論物理實驗室(簡稱LAEFF)的AinaPalau;以及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TylerL.Bourke和張其洲。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是由美國史密松天文台與臺灣的中研院
2、天文所合作興建,為一無線電波段的干涉儀。它由8座6米的天線組成,操作波段為次毫米波,能詳細地觀測噴流。這個研究由中研院天文所主導,成果論文已於本月初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Journal上。圖一:使用次毫米波陣列觀測往兩側噴出的HH211噴流,圖中的紅色部份正在噴離我們,藍色部份正在噴向我們(取自2007年李景輝等人的研究成果)。灰色的影像顯示此噴流產生的震波輻射(shockemission)(取自2006年平野尚美等人的研究)。赫比格-哈羅211(Herbig-Haro211,簡稱HH211)是一個往兩側噴出的超音速噴流,位於離我們僅有1,000光年遠的英
3、仙座(constellationPerseus)內。位於此噴流中心處的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年輕恆星(又稱為原恆星),噴流就是由它噴出的。這顆原恆星僅有2萬年歷史,質量僅有太陽的百分之6。數千萬年後,它終將成長為類似太陽的恆星。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員李景輝表示,「我們發現形成中的年輕恆星2在生命的極早階段就有類似太陽的循環」。我們發現這個噴流的質量流失速率(即單位時間內噴出的物質總質量)隨著時間而改變,週期約30年,而且成因可能與太陽的循環類似。已知太陽磁場的極化會隨時間而改變,週期約22年,這造成太陽活動的週期特性。類似的循環可能在原恆星階段即已開始,導致噴流週期性的質量流失。另一種解釋是,這
4、種週期性變化可能是由另一個尚未觀測到的伴星(這個原恆星的雙胞胎恆星)週期性的擾動所造成。這顆星應該位於大約4個天文單位之外,並以30年的週期繞行這個原恆星。「長期以來天文學家都在尋找恆星形成時由中心釋放多餘角動量的機制。我們可能已經找到了!」李博士表示。我們發現這個噴流將多餘的角動量帶離原恆星。這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它每單位質量的角動量非常小,不到每秒50天文單位-公里,強烈指出此噴流是由緊鄰原恆星的圓盤發射出來的,這圓盤與原恆星的距離比水星到太陽的距離還要近。這項發現與前清華大學校長徐遐生及其合作者所建立的恆星形成理論模型(稱為X-風模型)之預測相符。圖二:原恆星周圍的圓盤噴出超音速噴流
5、的示意圖(蔡殷智繪)。中研院天文所主任賀曾樸表示,「觀測能力更強的無線電波干涉儀Atacama大型毫米及次毫米陣列(簡稱ALMA)目前正於智利北部興建中,我們視之為次毫米波陣列的加強版。ALMA將使我們能夠深入觀測這些恆星形成處,得到更多的細節,並直接揭露恆星誕生的過程。ALMA計畫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面天文望遠鏡興建計畫,中研院天文所已於2005年加入此計畫。」新聞連絡人:李景輝博士,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O)3365-2200#761林美惠,本院總辦事處公關室,(O)2789-8821、(M)0921-845-234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