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

ID:6426840

大小:13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1-13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_第1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_第2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_第3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_第4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先修論述--簡論《道德情操論》 解昆樺 一、摘要論述的原則        矛盾的是,亞當斯密究其一生撰寫的《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兩大鉅作竟是這般充滿了衝突。就如同多數閱讀者所看到的一樣,亞當斯密當然瞭解同時對營生者高論《國富論》的利己(自利),又循循善誘貴族認同《道德情操論》的利他(同情)兩個觀點,多麼像是自掌嘴巴的醜者。所以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一書遲至他逝世後才由友人代為刊印面世,更何況亞當斯密的遺願是火化《道德情操論》!!這讓我們瞭解到當我們閱讀《道德情操論》時,勢必要時時面對幾個基本的意識問題:第一、有別於《國富論》的利己,《道德情操論》所闡述的

2、核心概念「同情」是什麼?「同情」又如何在人與人間發生關係?第二、所謂的「同情」如何成為一種「持平的旁觀者」?第三、以「同情」為基礎的「持平的旁觀者」是什麼?他實際的作用為何?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以這三個核心問題作為摘要論述的重點,試圖還原亞當斯密的看法,就亞當斯密的口來回答亞當斯密自身的問題。又,對於所摘句的文字間附帶夾註號()者,為筆者對譯者文字的修飾或說明。  二、簡論《道德情操論》的三大核心問題 第一、《道德情操論》所闡述的「同情」是什麼?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亞當斯密在首段便這樣描述到:「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

3、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第一卷第一章論同情〉這樣的描述在東方的孟子的性善說的四端中,可以在惻隱之心找到對應的位置,孟子就此談到人性是性善時便打住了,但是亞當斯密在其後的論述卻轉向到「人與人」間的同情問題。在亞當斯密之後關於人與人同情心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用下列的圖示大致的描述一下: 人(A)→感→人(B)←←        人與人間藉著「感」相互體認對方,在上圖的形式中由於「感」無論是從人(A)到人(B),或是由人(B)到人(A)都是順暢的,也就是說在人(A)與人(B)間的感是取得共識的,

4、因此我們可以說人(A)對人(B)是同感(情)的,反之亦是如此。亞當斯密並且認為當兩人處於在同感(同情)時,在社會狀態中便是和諧的,這種和諧感乃是因為雙方在「感」的層次上相互取得了認可,從「個人感」提升到了「共感」,於是在雙方對彼此的相處中便產生了愉悅感。這是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說法,我們來看看亞當斯密自己本身的說明「當對方的情感無論何處都跟我們自己的情感完全一致時,我們就認為他是一個品性風雅,鑑賞力良好的人。」〈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續前章〉,而〈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的章節說明「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合宜」更是直截了當表述了亞當斯

5、密自身的觀點。我們可以注意到在這裡的「互動」觀點,即從互動而取得和諧,或是從互動而取得共識,在其後亞當斯密的道德理論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立論點。         從相反視角來看,人與人間並不是在所有的情境間都取得共識或共感的,亞當斯密為人與人間的單向同感(同情)作了一段簡明的說明:「我們有時會同情別人,這種激情(無論是)對方(或是)自己似乎全然不會感覺到,這是因為,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為對方)設想時它他就會因這種設想而從我們自己的心中產生,然而它並不會因為現實而從他的心中產生。」〈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論同情〉。並且由於不同感(情)的緣故,從人與人的相處中也產生了不負面的狀況,這樣的狀

6、況可以說是前一段邏輯的逆向推論,亞當斯密這樣形容「但是,如果你對我遭到的不幸既不表示同情(,)也不分擔一部份使我發狂的悲傷;或者你對我所蒙受的傷害既不表示憤恨(,)也不分擔一部份使我極度激動的憤恨,我們就不能再就這些題材進行交談。我們不能再互相容忍。我既不會支持你的同伴,你也不會支持我的同伴。你對我的狂熱和激情會感到討厭,我對你的冷漠寡情也會發怒。」〈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續前章〉,在〈第三卷第二章〉討論到詩歌鑑賞時亞當斯密所持的觀點也是如此「詩歌的優美是一種有關精細鑑賞力的問題。一個年輕的初學者幾乎不可能確定自己的詩歌是否優美,因此,再也沒有什麼比得到朋友和公眾的好評更能使他喜氣

7、洋洋;再也沒有時麼比相反的評價更能使他深感羞辱….」。         這裡引發了幾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第一、個人感是否可以轉移,去影響另一個人?第二、什麼樣的個人感才是合宜的激情?第一個問題讓我們思考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是應聲蟲似地在所有事情上都與其他人的觀點相呼應,事實上在多數的情境中每個人的看法或多或少都有著差異存在。於是處於不同意識的兩個人,如何能使對方認同自己並且對自己產生同情,也就是說從對立感轉向於如上圖圖示中的狀況,便是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於如何使個人感去影響他人以造成同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