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21933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13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陶行知文集》读后感沈四小张祝红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文集》我颇有感触。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更是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开启了一盏明灯。在此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联系我的数学教学
2、课堂,谈谈我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受到的启发。一、课前孕伏——经历生活实践,感受数学知识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应该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前感受。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来学习数学。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了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提前两天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小数,结果学生找来的材料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最多的还是学生从超市找来的小数。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也因为学生经常接触,所以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反应非常积极,并能深入地理解学习小数的意义和用途,不需不多言,便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课中探索——联系生活实践,建立数学模型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应把数
4、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初步形成学习数学的流程:“感知激趣—自主探究——汇报交流——质疑释疑——完善认知——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互实践中探究、释疑、完善和深化。一是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本。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果学生越找越多,越找越有趣,平时不怎么留意的地方都给“挖”出来了。学生自己也吃了一惊:原来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这么多!看着同学们兴趣盎然的样子,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把这些地方都改成方的,那会怎么样
5、呢?学生的兴趣更浓了,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当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浑然不觉,仍沉浸在愉快的探讨之中。二是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切萝卜,先将萝卜切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让学生体会“面”;然后沿着这个面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边,让学生体会“棱”;最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让学生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还充分体现了学
6、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内容是真实的、亲切的、可以触摸的,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三是让学生寻找生活原型,走向成功。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感觉到百分数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去上课,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就借助六年级学生都能理解的“打折”问题导入:一家服装店逢国庆节正在打七折,老师买了一件价值100元(方便学生计算)的衬衫,应会多少钱?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不会算的。因为有“折扣”问题作基础,所以当我将生活中的“折扣”与“百分数”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就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快,学生的应用能力
7、也大幅提高。三、课后延伸——服务生活实践,体验数学价值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才会使其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
8、例如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学生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