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可编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校代号10199学号20085501001硕士学位论文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学位申请人陈琦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张立侠教授专业名称中医内科学培养方式全日制申请学位类型高校教师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4月分类号密级UDC编号学位论文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陈琦指导教师姓名:张立侠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提交确认:作者签名导师签名: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
2、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成果归属权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导师承担的国家立项资助的计划课题的一部分,系本人在导师指导和资助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归属权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本人导师所有。特此声明,本声明的一切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长春中医药大学有关保
3、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英文缩略语3前言4文献综述51脾胃在人体的重要地位51.1脾胃的生理51.1.1脾胃为元气之本51.1.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51.1.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61.
4、1.4脾胃为五脏之本61.2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本62脾胃内伤的病因病机72.1饮食不节,内伤脾胃72.2劳逸过度,内伤脾胃72.3七情失和,内伤脾胃72.4药物过量,内伤脾胃72.5外邪侵犯,内伤脾胃83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渊源83.1中医治未病概说83.2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的溯源83.3古代各家关于调理脾胃治未病的论述93.3.1秦汉时期为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奠定基础时期93.3.2隋唐宋代为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的繁荣发展时期103.3.3金元时期为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系统建立时期113.3.4明清时期为调理脾胃治未病的充实完善时期123.3.5现代时
5、期为调理脾胃治未病的升华时期134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现实依据144.1脾胃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144.2中医与脾胃密切相关的病证154.3人类生活方式和体质的改变154.4脾胃与亚健康的相关性154.5脾胃与疲劳的相关性164.6脾胃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165调理脾胃以治未病165.1未病先防165.1.1饮食有节175.1.2调畅情志185.1.3四时调养185.1.4调适劳逸、适度运动185.1.5增强体质185.1.6药物预防195.1.7保胃气、存津液195.2已病防变195.2.1早期诊治205.2.2治疗原则205.2.3脾病易扰它脏215.2.4它病从脾胃治
6、215.3瘥后防复22讨论231调理脾胃治未病,是对脾胃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232调理脾胃治未病,为治未病理论注入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思路24结语25致谢26参考文献27中文摘要目的:通过深入广泛的纵览、整理与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理论中重视脾胃脏腑作用的渊源,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体质的改变、亚健康与衰老等因素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了“调理脾胃治未病”,并在中医预防学的框架内,结合相关的中西医理论探讨如何调理脾胃才能治未病。方法:1、通过在图书馆及名医珍藏书籍中查阅与该课题理论研究有关的全部资料。2、通过导师组织本校及其它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知
7、名学者教授全面探讨调理脾胃治未病的机理。3、不断与导师临床实践,并总结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领域,丰富这一理论研究的内容。结果:通过对古今文献整理研究结合现代人的发病特点、生活习惯、养生保健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调理脾胃治未病的机理、思路及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和临床。结论:1、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脾胃内伤对人体重要影响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实践中鲜有涉及,结合现代人的疾病谱,调理脾胃治未病势在必行。2、对脾胃调理治未病的探讨不仅是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丰富,也是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充实和发展。3、从脾胃角度讨论防治未病,为治未病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