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52507
大小:3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11
《地球奥秘赏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球奥秘赏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个圈层的详细特征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首先,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根据当前科技的发展,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地震波研究的成果。地震发生时,所激发出的在地球中传播的弹性波就叫地震波。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地表的各个地震台站后被地震仪所记录下来。通过对许多台站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便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目前,根据地震
2、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以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其中,地壳与地幔之间以莫霍面分界,地幔与地核之间以古登堡面分界。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详细特征。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
3、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首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大洋地区地壳很薄。例如,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70公里以上,而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某些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
4、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对于地壳的组成,我们一般认为,地壳是由固态岩石所组成的,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地壳的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如沉积岩、花岗岩等,叫做硅铝层。地壳的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如玄武岩、辉长岩等,叫做硅镁层,呈连续分布。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其次,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
5、球总质量的67.8%,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是地球的主体部分。从整个地幔可以通过地震波横波的事实看,它主要由固态的致密的造岩物质组成。一般认为,在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7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主要由类似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下地幔主要构成物质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
6、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最后,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密度达9.98~12.5g/cm3。整个地核的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称铁镍核心。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将地核进一步分为三层:外核(深度2885~4170km)、过渡层(4170~5155km)和内核(5155km至地心)。在外核中,根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由于地核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在内核
7、中,横波的重新出现,说明其物质状态又变为固态。过渡层则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