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稻稻立枯病防治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稻立枯病防治措施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几年,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轻者成撮成片发生,重者幼苗全部死亡。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秧苗素质,达到育壮苗的目的,以促进水稻单产的提高。 一、病因分析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床土或种子带菌,加之幼苗的生长
2、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地势低洼、盐碱、地下水位高、土壤冷凉、播种量大、通风炼苗晚、高温徒长的苗床。两者往往极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生产上往往同时发生。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枯死后基部不腐烂,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从植株上分离不出病原菌;真菌性立枯病在秧苗基部多产生水浸状的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
3、土壤上长出粉红或白色的霉层,拔苗时已从基部折断。病原真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6~8℃低温条件下也能寄生。一般在连续出现10℃以下的低温或遇到温度忽高忽低时容易发生水稻立枯病,特别是遇高温多湿后形成徒长苗更容易导致立枯病的发生。另外,气温冷热的急剧变化,也会造成生理上的发育障碍,产生瘦苗、弱苗,容易诱发真菌性立枯病。二、症状分析 (1)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种类型。芽腐:稻苗出土前就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黄
4、,茎基部变褐色,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脱离,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黄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2)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三、防治措施 1.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选
5、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提倡稀插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一要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可用“901”药剂100g或“一浸灵”80g,对水50kg浸40kg种子,浸5~7天,每天搅动2~3次。床土消毒可采用寡雄腐霉2000倍液喷洒床面,或用25%“敌克松”50g对水30kg,浇20平方米床面。 二要在
6、苗期进行药剂防治。于水稻1.5叶期还应进行药剂防治,用寡雄腐霉2000倍液喷雾,这样对水稻真菌性立枯病有较好预防和治疗作用,或用立枯清在水稻播种前进行苗床混土,先将药粉加入少量细沙制成母土,再逐级混入所需营养土中,每平方米用药0.5克拌匀铺平即可。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1~1.5克兑水均匀喷在苗床上。一旦病害发生,在发病初期可用70%敌克松1000倍液喷雾或1500倍液泼浇,防效达95%以上,5天后秧苗恢复生长。 2.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一、要降低播种量,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种250~300g
7、。 二、要采取高台大中棚育苗,苗床要高出地面50cm,降低床土水分,提高床土的温度。 三、要在盐碱地育苗时,苗床要设置隔离层,用水稻专用编织布或打孔农膜上覆2~3cm营养土,防止返盐又可提高地温。 四、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夜间为10~15℃。 五、要床土调酸,为秧苗生长创造最适PH值,把床土PH值控制在4.5~5.5。盐碱地育苗在播种前调酸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苗期调酸,在水稻1.5叶期浇500倍硫酸水,防止返盐。 六、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寡雄腐霉200
8、0倍液喷雾或“生根粉”药液进行叶面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