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ID:6346238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0

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_第1页
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_第2页
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_第3页
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分化的成因及对策徐星红内容提要: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预防这一分化现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化、成因、对策初中数学学习的分化现象比较明显,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提更为明显,针对这一明显现象,探究其成因,研究其对策是势在必行的,那么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预防这一分化现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

2、造成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观内在的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后进生身上正是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中得硬着头皮,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宁愿死记而不求活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俗语说:“空穴来风必有因。”(1)基本定理、概念与公式之间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公式、定理,不看课本,概念与公式之间就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

3、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2)学生自学能力差,缺少解题的积极性。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时没有步骤、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总是避而不答,说不清掌握了哪些知识。(3)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马虎应付,不愿认真复习,单凭考场上的“临时发挥”。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抽样调查:从中抽取了284名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直接兴趣的有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有85人,占30%,原

4、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有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有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有118人,占42%。调查发现,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而言,初中的数学教材更显逻辑性。特别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讲的知识往往就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未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

5、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学习分化。3、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老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盲目地、片面切割直观

6、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淡化直观形象思维对抽象逻辑思维的承托作用。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逻辑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4、德育渗透技法不活,力度不强,渲染效果不大。德育渗透在很多数学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是班会课、班主任所应尽的职责。在数学教学中,极少渗透德育教育。即使渗透,在技法上亦极为粗糙,通常采用“走过场”的形式,根本起不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减少数学学习的分化的对策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薄弱意志,形成你追我

7、赶的竞争势头。(1)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①设悬起兴法。例如:教师上课时将一块完好的玻璃当场打破,设下悬念,从而引入“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学习。教师问:若带Ⅰ去,大家知道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吗?若带Ⅱ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深思和讨论,并为学生学习“边角边”公理奠定了基础。②创情境,扫障碍。在教学生学

8、习“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的障碍,上课开始时,老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的行走,设问:“(a)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b)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