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全册教案

2下全册教案

ID:63395007

大小:3.86 MB

页数:170页

时间:2023-10-11

上传者:U-145318
2下全册教案_第1页
2下全册教案_第2页
2下全册教案_第3页
2下全册教案_第4页
2下全册教案_第5页
2下全册教案_第6页
2下全册教案_第7页
2下全册教案_第8页
2下全册教案_第9页
2下全册教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2下全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二下全册教案一万以内数的认识(11课时)1.数数第1课时数数(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单元主题图、例1、例2、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1、2、3题。【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数感,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教学准备】教师教具:主题图、小棒、计数器、课件。学生学具:学生用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引入寒假你去过那里旅游吗?你关注了旅途中的数学信息吗?2.观察这是一些同学去三峡旅游时的情况图,他们了解了一些与三峡相关的信息,请自由阅读。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主题图,3.揭示课题: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100以内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我们需要学习比100大的数。(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先学习数数。(板书课题:数数)170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回顾旧知1.课件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0捆(100根)。(1)观察,反馈仔细观察各是多少根,并说说:1根小棒是几个一?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个一是一,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2)小结:“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圈出板书中的“一、十、百”这3个计数单位。)2.激趣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肯定就会有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想认识他们吗?(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1)猜一猜谁能猜一猜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板书:千)那一千里面会有几个一百呢?(2)数一数①课件一百一百的出示到一千(学生跟数)②思考“一百”和“一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③小结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3)拨一拨①要求: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学生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指名学生汇报。追问:百位上9个百再加上1个百就是几个百?怎样拨?②170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8000,4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三个数里有几个一千。(4)填一填课件出示例1下面的线段图。说一说线段上的数有什么规律,再一起顺着、倒着数一数。2.教学例2:认识一万(1)数一数①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②课件出示例2,图一(1000个小方块)。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③课件出示例2,图一,图二,图三……图十(每个图都与图一相同)。随着课件一起数:1000、2000、3000……10000。④介绍计数单位“万”。再让学生在书上例2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2)拨一拨①回顾:那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②要求: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一万。③思考:同学们,现在你认为‘一千’和‘一万’的关系是什么呢?④全班汇报交流,相互评价,补充。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3.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小方块图。(1)引导学生看着图,数一数,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2)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一、十、一百、一千、一万。(3)回忆:我们现在已经学习的计数单位都有哪些呢?在一、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同桌议一议。再给同学们说一说。师巡视,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4)小结: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完成第3—4页课堂活动第1—3题。170 1.第1题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订正。2.第2题独立完成,再同桌相互做出评价。强调“万位上的数表示几万;千位上的数就表示几千……”。3.第3题说一说:“()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理解:“100张1元是()元,顺着理解是100个1是(),可以倒着理解为1个100是()。”同样:“100张10元是()元,顺着理解是100个10是(),可以倒着理解为10个100是()。”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呢?第2课时数数(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数感。3.激励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170 一、猜数激趣,引入新课1.猜小棒出示103根小棒,其中9捆10根的,其余13根散的。引导猜测:猜一猜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呢?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结果和猜测的理由。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1.教学例4用小棒从九十七数到一百零三。全班学生齐数小棒,验证谁的猜想最接近:(1)思考:“怎么数呢?”(2)讨论①99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根?②100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根?这1根放在哪一位呢?”“十”的位置上1个也没有怎么办?(3)一百零一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一百零二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呢?看着黑板上的小棒一起数。(4)猜测结果验证我们的小棒准确根数是一百零三根,你猜对了吗?小结:一百多几根,在数数时,中间的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就要用零占位,数作“零”。2.让学生合作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几(1)要求现在请同学们随意拿出一些小棒,从老师黑板上的这“一百零三”开始,接着数你手里的小棒,满了十根你可以把它捆成一小捆。同桌互相帮助,一人数另一人听,再交换。(2)指名同桌的学生上台数数。(3)讨论:101与110的一样吗?它们的区别在哪里?(4)交流:一百一十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呢?一百二十三呢?3.教学例4(2)170 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1)刚才我们借助了小棒帮助我们数数,但是如果要数几千的数也用小棒吗?好麻烦呀,有更简单的计数工具吗?”(计数器)(2)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一百九十七。抽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3)要求:接着一个一个地往下数一个一个地数就是在计数器的哪位上依次上拨珠?(强调要在“个位”上拨)思考: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拨1个“一”是多少呢?怎样拨珠呢?学生思考回答,并拨珠示意:①观察个位,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拨1个“一”,即9个“一”添上1个“一”是10个“一”;10个“一”是1个“十”,拨去10个“一”添上1个“十”。②观察十位,9个“十”添上1个“十”是10个“十”;10个“十”是1个“百”拨去10个“十”添上1个“百”。③观察百位,原来1个“百”,添上1个“百”是2个“百”,就是二百。(“十”与“个”的位置都没有,末尾不需要用“零”占位。)小结: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数1个“一”是“二百”。4.教学例5一十一十的数。(1)翻一千: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①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8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80的组成。②思考:“我们要一十一十的数,应该在哪一位上拨珠子?拨几颗?”③追问:“九百九十再拨一十怎么拨?是多少呢?”强调十位上九个十再拨上一个十,就是10个十,拨去这10个十在百位上拨1。百位是9个百再加上1个百,就是10个百,拨去这10个百再在千位上拨1,读作1000。④思考:“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追问: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从1020再拨到1300呢?从1300拨到1400呢?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2)翻2000: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170 ①思考:1900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呢?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②从1900依次数到1990。③思考: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怎么办?百位上是多少?百位上怎么办?千位上又是多少?追问:从2000到2010,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完成第5页课堂活动:拨一拨,数一数。2.拨一拨、说一说,巩固数的组成。(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3.说一说,巩固数的组成。(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3)2496是由()组成。四、课堂小结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第3课时数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第1题到第4题。【教学目标】1、能正确的数出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2、正确的利用万以内数表达生活中的较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170 3、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数出万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数“翻坎数”。【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计数器。学生:计数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关于数数,我们学习了些什么呢?二、基本练习今天老师带来了四道挑战题,分别是百分题,两百分题、三百分题和四百分题。每答完一题可以给自己加分,看看今天谁的分数最高。1.课件出示:100分题(练习一第1题)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出答案,集体订正。注意观察图形的特点。2.课件出示:200分题题(练习一第2题)出示:三百九十九,学生依次往后数3个数。交流:三百九十九过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说。小组数数接龙活动,完成练习一第2题其余的小题(有困难的可借助计数器来数数)。3.课件出示:三百分题(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看的,注意语言完整。4.课件出示:四百分题(练习一第4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完成在书上。之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借助计数器练习数的组成,让学生把计数单位与数位一一对应,即千位上是4就表示4个千。小结:千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是几个百、、、、、、。三、综合练习同学们算算现在你们已得了多少分了?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那现在我们就进入千分题吧!千分题组每做对一题得5000分。现在挑战开始。170 课件出示:1.填空题(全正确了给自己记上5000分)(1)8008这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的8表示8个(),第四位上的8表示8个();(2)492是()位数,最高位是()位,10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087=()+()+()+()(4)1596、1597、()、()、()。2.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四、拓展应用说一说:算算这一轮的总分是多少分?(一万分)不错,现在我们进入万分题组。交流:生活中有哪些较大的数?五、反思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高兴吗?你又有什么收获?写数、读数(3课时)第1课时:写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1、例2、例3和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二第1、2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的写万以内的数,能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写的方法。2.会正确地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3.经历交流学习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170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组成,现在我说你拨,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请准备好计数器。1.挑战拨数思考:“六个一”组成多少?怎么拨?“三个百、四个十和五个一组成多少?怎么拨?学生拨珠后,追问:你能说说怎么在计数器上拨数吗?2.揭示课题你们能把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写下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写法,齐读)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学习写数方法1.认识数位(1)现在我想拨4个千,你知道怎么拨吗?1个万呢?(2)那千位、万位又在哪里呢?请看着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和同桌相互说一说。(3)抽生介绍。2.拨珠写数:65,265,3246(1)在计数器上依次拨出65;265;3246这3个数,说说数的组成,再把这3个数写下来。(2)同桌交流,说说怎样写数。(3)抽生汇报写数结果,全班交流写法。讨论:(1)写数从哪一位开始写起的?(小结板书:写数是从高位写起。)(2)几千怎么写?几百怎么写?几个一怎么写?170 (4)同桌说说写数的方法。。(二)教学例2,学习写数中“0”的处理1.在计数器上拨数(1)根据要求拨数:“二千六百”。展示,追问:“二千”在哪位上拨几?“六百”在哪位上拨几?十位、个位上拨不拨珠子?为什么?(2)“三千零一”。展示,追问:“三千”在哪位上拨几?“一”在哪位上拨几?百位、十位上拨不拨珠子?为什么?(3)讨论:你发现这两个计数器上的数与刚才学的例1中的数的不同点了吗?追问:那怎么办?你准备怎么写这两个数?小结: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占位。2.看计数器写数学生尝试写数后,全班交流。追问:第一个计数器上有几个千?写数时在哪一位上写几?有几个百?写数时在哪一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一?十位上、个位上1个计数单位也没有怎么办?什么都不写行吗?追问:十位上、个位上用几个0占位?占哪些数位?用同样方式教学写3001,突出“千位上写几?百位、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个位上写几?”3.巩固练习第7页试一试(1)独立完成。(2)交流你是怎么写的。(三)教学例3四千八百,二千零七十五1.学生独立写出例3的两个数,并说说写数时是怎么想的?2.完成例3下面的“试一试”后,再全班交流想法。六千一百四十五五千零五十四千零一170 讨论:(1)写数时从哪一数位开始写,按怎样的顺序写?(2)每一个数位上的数怎么写?(3)什么时候写“0”占位?三、巩固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你拨我写”。(可以师拨生写,也可以生拨生写。)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你快乐吗?五、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第1题、第3题。2.练习二第1-2题。注意“翻坎数”要“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用0占位”。第2课时读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第11页的例4-例5,,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练习二第3-6题。【教学目标】1.学会用类推的方法探索万以内数的读法,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读数的方法。2.进一步建立数位概念,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不同含义。3.激发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准备】教师:计数器、课件。170 学生:计数器、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师拨计数器,让学生看计数器马上写出计数器所表示的数追问:怎样写万以内的数?写数时要注意什么?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读数齐读课题。)二、新知探索(一)教学例4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横线上的数,再读出这两个数给同桌听。沙河镇大地小学有学生315人,沙河镇中心校有学生1236人。2.小组讨论:这两个数是怎么读出来的?3.汇报交流,归纳读法。追问:我们写数是从高位写起的,那读数是从哪位开始读的?千位上的数要读成什么?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又要读成什么呢?小结:读数是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读作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4.把课本上的读数方法补充完整,并读一遍。(二)教学例51.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例5第(1)题中的两个数:260,3100。(1)(指着第一个数)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这个数为什么要这样读?(2)第二个数让学生自己试着读后,再在全班读一读。(3)这两个数与前边的这两个数相比,有什么特点?(4)末尾有零的数,我们是怎么读的呢?2.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例5第(2)题中的两个数:4030,4003。(1)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两个数,多请几人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指第一个数追问:如果不读这个0,会怎样?170 指第二个数提示:百位和十位上都是0,表示千位和个位中间一个数也没有,所以只读一个零。再指几名学生读。(2)小结:像刚才这两个数的中间都有0,我们是怎么读的呢?(3)指导读出书上的结语,并结合例4、例5的读法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练习读数:完成书上第9页的“试一试”。先自由读,然后全班交流,并注意对比。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第1—2题。(1)第1题:“你说我写”的游戏。(2)第2题。①第1页的情景图,独立读数,再指生读数。②拿出准备的数字卡片,与同桌摆一摆,并读出这个数,看看哪些小组摆出的数多,并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小组合作后,再全班交流。2.练习二第3题——第6题(1)第3题强调用0占位的问题。(2)第4题借助具体情景读数。自由读,请生读。(3)第5题读数。巩固基本的读数方法。(4)第6题是理解数的组成。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收获了什么新知识?在读数时要注意些什么?170 第3课时认识算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第11页的例6-例7,,课堂活动第3题-第4题,练习二第7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并会用算盘记数。2.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了解算盘的由来、发展演变的历程与作用,激发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并会用算盘记数。【教学难点】在算盘上确定数位、记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算盘、课件。提前布置作业:完成书第13页的“小调查”学生:算盘。完成书第13页的“小调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算盘。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对算盘,你有哪些了解?2.课件出示数学文化,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3.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算盘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6,认识算盘1.算盘的自述,学习用算盘拨数的方法。课件出示:(1)依次画出算盘各部分170 框、梁、档、顶珠、上珠、下珠、底珠,介绍认识算盘各部分。让学生指着自己的算盘认一认。(2)介绍算盘计数的方法在算盘上计数时,首先任选一档作上记号,确定为个位,然后从个位向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算盘上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都用中指。(3)认识1~9各数在算盘上的表示法:①算盘上确定个位算盘上试拨出1-4。②算盘上拨出5。强调:“5”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③算盘上拨出6-9。④算盘上拨出10。强调:“10”一般不用个位上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表示,而用十位上一个下珠表示。⑤独立填例6,反馈。2.巩固拨数“我说你拨”练习拨数1-20。(二)教学例71.教学例7第(1)题在算盘上分别表示71,509,6800。①让生在算盘上拨出3个数,并说说是怎么拨的。②小结: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用空档表示。2.例7第(2)题看算盘图写数:309,400,8050。①独立完成②看算盘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3.试一试在算盘上拨珠表示数。170 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拨,然后再交换。4.小结:刚才我们是怎么在算盘上拨出各数的?先要确定什么?各数位上的数怎么拨?0怎么表示?用算盘记数和用计数器记数有什么异同?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第3题。独立看算盘图写数后,再反馈。2.课堂活动第4题。同桌游戏,一人拨算盘,一人读数、写数。3.练习二第7题——思考题(1)第7题独立完成再反馈强调:用0占位在写数中的重要性。(2)第8题独立完成,并订正。交流看算盘写数(3)第9题生独立完成,再反馈。(4)第10题①调查反馈:说说你们调查的情况吧和数据是多少?你是怎么调查得到的?②总结出调查的方法:可以上网搜索;可以到商场实际查一查;可以问家长和老师。(5)思考题①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和“百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含义。②交流:思考题答案不唯一,想一想,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用算盘计数?170 大小比较(1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1、例2,第15页课堂活动,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2.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3.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探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比较大小同学们,会比较数的大小吗?试一试(1)课件出示:在○里填>、<或=。27○998○10083○7968○65(2)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各题比较的方法。(3)质疑激趣:同学们真棒,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更大的数你们还能比较出大小吗?怎么比?(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齐读)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1.课件出示例1:3200○514①指名读出这两个数,独立比较大小,然后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②追问:为什么四位数大于三位数?170 2.比较下面几组数的大小。①出示:997○10001374○895679○981235○89②观察每组数的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比较方法:小结: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3.补填数空。同学们真棒,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了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了,请把书上14页例1下边的话补充完整,再读两遍。(二)教学例2课件出示:4850○52003300○32501.质疑: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一组数吗?为什么?2.独立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并交流方法。3.小结:结合这两个题,想想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能概括一下比较的方法吗?4.第14页“试一试”,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怎样比的。7435○68903174○34714321○4312(三)总结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万以内数的比较,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数位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比……(在书上勾,读)三、运用拓展1.课堂活动第1题(1)先同组两位同学,随意各说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再比较大小,并说出理由。(2)也可以由一位同学先说出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另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比这个数大或小的数,然后判断比较,看是否正确。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互玩,展示。3.课堂活动第3题。(1)介绍游戏规则(2)师生先示范,然后同桌同学游戏。(3)让学生说一说要想获胜的技巧。(大数尽量填在高位上,小数尽量填在低位上)170 4.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第4题。(1)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方法。(4)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并说说你的比较方法。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五、拓展练习7567<777,里最小能填;4560>468,里最大能填。2.较大数的估计(2课时)第1课时较大数的估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例1、例2,完成课堂活动第1、3题和练习三5~8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2.能对生活中数量较大的具体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3.培养和发展估计预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教学重难点】掌握较大数估计的方法,能对生活中数量较大的具体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教学准备】尺子、杯子、4人小组每组1碗黄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70 课件出示贝贝和妈妈在生活中的对话情境:贝贝:妈妈这袋面粉可以做多少个馒头?妈妈:这袋面粉大约可以做30个馒头。1.思考“大约可以做30个”是什么意思呢?2.小结,揭示课题说得非常好,在这里30是一个估计的数,不代表一定就是30个,所以要用“大约“两个字,日常生活中像这样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时,就可以根据情况对物体的数量进行估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较大数的估计。(板书课题:较大数的估计)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三堆水果(不出示数据和条件)(1)观察交流:仔细观察,请估计一下这三堆水果谁最多?谁最少?为什么?(2)接下来课件出示:苹果900个。思考:现在告诉了苹果有900个,请估计橘子和柚子大约有多少个,并说明理由。小结:说得非常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基本可以统一为(课件出示):①橘子比苹果多一些。②柚子比苹果少得多。(3)思考讨论:根据这些发现,“多一些”“少得多”,我们用数据怎么表示呢?课件出示:橘子大约有多少个(画“√”)柚子大约有多少个(画“○”)15001000800400橘子(个)柚子(个)请学生根据条件仔细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说明选择的理由。质疑:同学们选择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和900比?(4)小结:同学们真不错,能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多一些”“少得多”170 的意思。我们在对物体数量进行估计的时候,要找到一个标准,再根据多与少的程度的不同,做出合适的估计,这样更能帮助我们把握与物体更贴切的数量。2.教学例2,简单的估算,推理。(1)端出一碗黄豆,提问:刚才同学们对较大数的估计很有方法,现在你们能估计一下这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吗?(2)讨论同学们刚才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着进行估计的,没有实际的依据,这样的估计有可能与物体的实际数量相差很远。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使我们的估计结果与实际数量更贴近一些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探究方法。分组汇报。预设1:把黄豆分成大小大约相同的几堆,先数出一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就能估计出1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预设2:先装一小杯黄豆,数出1杯大约有多少粒,再看1碗大约有多少杯,也能推测出1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预设3:先抓1把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看1碗黄豆大约能抓多少把,就能推测出1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了。……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其实同学们找到的方法就是先找出1份这样的物体大约有多少,再看有这样的几份,就能推测出一共有多少了。(3)教师每个小组发一碗黄豆,请学生用刚才探究出的方法,对这碗黄豆的颗数进行估计。然后反馈。(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16页例2的填空,再反馈。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1.课堂活动第1题独立完成,反馈时简要说明理由。2.课堂活动第3题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一把瓜子大约有()粒,一袋瓜子大约有()把,所以一袋瓜子大约有()粒。……3.练习三第5-8题(1)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170 巩固拓展:①一个两位数加1变成一个三位数,这个两位数是()②一个五位数减去1就变成一个四位数,这个四位数是()(2)第6题,用4个数字组成四位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再反馈。师生共同总结方法:①将几个数组成最大的数的方法是“将最大的数放在最高位上,然后依次排列,也就是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列”②将几个数组成最小的数的方法是“将最小的数放在最高位上,然后依次排列,也就是把这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但最高位上不能为0”巩固拓展:在2、8、5、0、6五个数中选择四个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是()。(3)第7题写二、三、四位数的最小数和最大数。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后再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最小几位数是1后面若干个0组成,最大几位数是由若干个9组成”。(4)第8题是利用一个笔筒中的铅笔支数去推测2个、4个同样笔筒中装的铅笔支数。先让学生先估计后填数,交流时追问学生猜测的方法和理由。总结:这里的比较量是一筒的支数50,两筒就有2个50是100,4筒就有4个50相加是200。四、全课小结1.回顾这节课,想想你都学习了些什么?把你的收获给同桌交流。2.小结:我们对数量较大的物体进行估计时,要先确定一个比较量。即可以把已经知道的数量做比较量,再由小推大。第2课时较大数的估计与推测【教学内容】170 教科书第17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三第9—11题。【教学目标】1.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2.培养和发展估计预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3.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较大数估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难点】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教学准备】数学书、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我看的页数比你少得多。课件出示:我看了378页书。1.小英小东小东大约看了多少页?180页500页380页()()()2.大约有50个苹果大约有多少个苹果?100个150个200个300个()()()()让学生估计,并说明理由。3.回顾:怎样对较大数进行估计?小结:在对较大数进行估计时,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标准再来估计。(抽生举例来说一说)170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较大数的估计。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估一些物体的长度课件出示: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思考:同学们,根据刚才估计苹果的经验,你能估计一下1200张纸有多厚吗?请同学们说出你们的想法。追问:那用多少做一份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不难说出:用一本数学书做一份,先看看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张纸,再测量出它的厚度。(2)量一量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张纸,它大约有多少厘米厚?学生独立测量后汇报:一本数学书,大约有60张纸,厚度大约1厘米。(3)小组活动:根据这些情况,小组讨论一下1200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20本数学书,大约有1200张纸,所以1200张纸大约有20厘米厚。让学生用手比一比这个厚度,加深印象。2.议一议:1200名学生站成1列有多长?(1)思考怎样估计1200名学生站成1列有多长?(2)合作测量出10名学生或12名学生站成1列的长度,再推测1200名学生站成1列的长度。3.议一议我们是怎样进行估计推理的?小结:估计时先找“基数”,然后“由小推到大,由局部推测到整体”。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量出自己1步的厘米数,接着估一估教室的长有多少步,然后再用自己的步子去量一量,最后直接计算1000步的有多长。2.练习三第9—10题。(1)第9题。170 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并反馈(2)第10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说的又多又准确。四、拓展练习1.估计一下我们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再估计一下全校大约有多少人?说出估计的方法。2.100支铅笔连在一起大约有多长?说出估计的方法。3.课后完成书上第11题。五、反思总结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说说吧。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万以内数更能轻松地进行大小比较,同时对数量较大的事物的估计也越来越准确,知道了确定参照物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3.整理与复习(2课时)第1课时复习数数、写数和数的组成【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第1、3题和练习四第1、2、5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数数方法,能熟练、灵活地数万以内的数。2.熟练掌握数的组成,能熟练的读数和写数。3.进一步培养数感,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序、数的组成的理解掌握,巩固读数和写数的方法。170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计数器、算盘。学生:计数器、算盘、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知识回顾还记得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吗?可以翻书看看,再与同学交流。学生交流。板书:数数写数和读数数的组成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数数、写数和读数,数的组成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一))二、回忆整理1.复习数数(1)概念复习①回忆整理:回忆一下在数数这部分,我们都学习了些什么?追问:你是怎样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追问:很好,我们在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句话时,还要特别注意哪两个字呢?为什么?②思考:还记得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什么关系吗?出示计数器。教师边拨边讲解:个位上的1颗算珠就是个位上的计数单位一,所以个位的一颗就是1,两颗就是2,几颗就是几;十位上的1颗算珠就是十位上的计数单位十,十位上的1颗就是10,2颗就是20,几颗就是几十;……强调:数位是指某一个数所在的位置,而计数单位则是数位的单位。(板书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一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追问:我们数数位时应从哪边数起?小结读记:对我们数数应从右边起,即右边的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170 (2)及时练习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1题。(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换检查。小结:复习了数位和计数单位,我们就可以轻松的数数了。如果数间的规律是每次增加1,我们就在个位每次加1;如果数间的规律是每次增加10,我们就在十位每次加1,其它数位上的数字不变。因为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哪一位满十,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②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1题。(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按顺序填数。指名生交流:数之间有怎样的规律,怎样填数?强调:哪一位满十,是向它的前一位进一。比如2890往后数1个十,十位就满十了,就要向百位进一得到2900而不是3000。2.复习写数、读数(1)复习写数课件出示:①填一填,回忆写数的方法。写数要从()位起,几千就在()写几,几百就在()写几……。哪个数位上1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指名回答,全班齐读。②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三千零一里有几个0?为什么?(2)复习读数①思考下面的填空题,回忆读数的方法。课件出示:填一填读数要从()位起,千位上是几,读作(),百位上是几,读作()……。读数时,末尾的0()。中间有1个或连续2个0,只读()。指名回答,全班齐读。170 ②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重点说说8009、8090、8900中“0”的读法,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3.复习数的组成和用算盘计数①出示算盘和计数器。思考:用计数器计数和用算盘计数有什么相同点?(都有数位,数位顺序相同。)用计数器计数和用算盘计数有什么不同点?(计数器上的一颗算珠就是一个计数单位,算盘下档的一颗珠子也表示一个计数单位,而算盘上档的珠子表示则表示5个计数单位。)②拨珠练习请在计数器和算盘上拨出以下数据。356720098041600578035000学生独立拨数练习,再指名反馈。三、综合应用1.填一填(1)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1,百位上是4,千位上是6,这个数写作()。(2)一个数由8个千、3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3)用3、6和2个0组成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2.选一选(1)10000里面有()。A100个千B10个千C10个百D100个十(2)下面的四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A3350B3005C3000D3500(3)10个一百与10个十相差()。A10B100C90D900学生独立完成后,逐题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170 3.判一判(1)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2)最小的四位数是1111。()(3)6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6080。()(4)8888中的四个8表示的数同样大。()学生独立完成后,逐题汇报,并说明原因。四、拓展提高1.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大的两位数,再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结果是多少?同桌讨论后,列式解决,再全班交流。2.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3,百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3,这个三位数可能是()。学生独立读题,思考,再指名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可提示:“可以先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根据题意写出个位和百位上的数。”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进而得出全部答案。五、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一)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一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第2课时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第2,4题和相应的练习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70 1.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熟练掌握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3.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数的大小比较;运用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视屏展示台。学生:作业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着重复习了数数、读数和写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整理与复习,着重对本单元中学习的数的大小比较和较大数估计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数的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二、回顾整理 课件:举例说一说: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怎样估计一个较大的数?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三、合作复习1.复习数的大小比较整理与复习第20页第2题。①先独立按要求写数并比较。②再同桌交流方法。③然后汇报,师板书。④小结方法: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数位相同,就先比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第二高位,就这样一位一位往下比……。2.复习较大数的估计170 第20页第4题。①指导理解题意:读读题目,认真理解题意,看看一共有几个小问?②追问:第1个小问里有几个数学信息?其中有你弄不清楚的问题吗?③思考1个月包含4个星期。④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问,再在小组内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指名学生汇报。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再指名反馈。⑤总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先分析把哪个量作为1份量,再看我们要求的量里包含了多少个1份量,最后用数的组成的知识算出答案。四、巩固应用1.把下面的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课件出示)。(1)80908990800989098999﹤﹤﹤﹤(2)2346623443636324436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方法。总结比较的方法:因为它们的数位都相同,所以先比较所有数的最高位,再比第二位,每选出一个就划去一个,写完后再回头检查是否有遗漏、重复或是错误排序。2.按要求填空(课件出示)。371□﹤3715,□里可以填();7356﹥73□5,□里可以填()。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逐题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总结:解决这种填空题的方法是从高位比起,重点考虑两个相同数位之间的比较,再依次向个位比,但要一直比到个位得到的答案才准确。3.估一估,画一画(课件出示)。(1)下面哪个数最接近1000?在下面画△。12769938971004(2)下面哪个数最接近10000?在下面画○。9009999910049989交流理解题意:你是怎么理解“接近”这个词的?小结:接近1000,可以从1000的前面接近它,也可以从1000的后面接近它。也就是去找和1000相差最少的数。170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汇报,引导学生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4.估一估,填一填(课件出示)。(1)笑笑家吃糖果,一周大约吃20粒,一个月大约要吃()粒。(2)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大约是4吨,()辆这样的小货车载重量大约是40吨。(3)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1000张这样的纸大约厚()厘米。8厘米的厚度大约有这样的纸()张。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5.一台电脑是4500元,比电冰箱贵一些,比电视机贵的多。这三种商品,哪种最贵?哪种最便宜?(课件出示)全班读题。理解题意:说说是哪样商品比电冰箱贵一些,又是哪样商品比电视机贵得多?学生独立完成后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学生反馈。五、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二、千米的认识(3课时)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第24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题。【教学目的】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体会认识1km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表象。2.掌握1千米=1000米,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培养观察、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70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教具学具】教师:米尺、多媒体及课件。学生:直尺、软尺等。【课前准备活动】把学生分成三个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的操场上分组完成测量活动,并将活动情况摄像记录下来制成课件。第一小组:测量出8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多少米;第二小组:测量出一个小朋友走20步大约是多少米;第三小组:测量出学校的跑道一圈大约是多少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是老师到成都学习归来时沿途拍摄的画面,请一位同学把上边能看到的字读一读。大家仔细观看,认真倾听。1.课件播放从“成都到自贡”沿途的路牌。2.揭示课题:在这些路牌上都有一个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是比米更大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它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3.回顾旧知:同学们,关于长度单位,你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1)学生交流汇报。(可能说出:我已经学习了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还知道1千米是比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更大的计量长度的单位,还想知道1千米究竟有多长?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等)(2)追问: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那谁能来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吗?生上台比划后,师再用米尺比划给学生看。(3)师生一起比划:我们一起来比划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4.质疑激趣:你知道成都到自贡的距离为什么要用“千米”来计量呢?谁能来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二、学习新知实际体验,认识千米,学习例1、例2。170 质疑: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我们课前的测量活动。1.播放课件: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1)交流参加了这个测量活动的同学有哪些?谁来说说测量结果?课件出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2)思考如果80个这样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长度会是多少米呢?课件出示: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3)追问以此类推,那么800个这样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长度是多少米呢?课件出示: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板书:1000米。2.播放第二组活动的课件两个小朋友拉着软尺,刻度显示是10米,一个个小朋友从这段距离走过。汇报:我走20步大约是10米,以此类推,走200步就是100米,走2000步就是1000米。3.第三组的学生汇报: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学生汇报时,老师播放三组的测量活动视频。4.思考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5.小结介绍: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刚才我们感知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接着课件出示,同时板书:1千米=1000米读一读。思考:谁能巧用停顿,使人一听就明白。介绍: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字母“Km”表示。三、实际应用170 1.行程中应用千米思考: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2.两地之间距离应用千米。介绍:同学们,行政中心广场大家都非常熟悉,你知道青行政中心广场与朝阳小学南校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吗?3.课后感知西师的操场一圈就250米,那么走4圈就是1000米,课后同学们可以去实地一走,感受一下生活中一千米究竟有多长。3.完成课堂活动1题。学生举用千米作单位的例子。4.(课堂活动第2题)课件出示填上恰当的长度单位:教室长8()飞机飞行高度8()课桌高8()一棵大树高12()一条小河长36()小红的钢笔长12()长江全长6300()重庆到成都大约相距380()小林早上晨跑跑了1200()飞机每小时飞行820()。四、反思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五、课外调查1.练习五第1题。2.千米的起源和使用。3.地球赤道一圈有多少长?4.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有多少千米?170 第2课时单位换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第24页课堂活动第3、4题,练习五第2、3、5题。【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1千米=1000米,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2.在活动中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3.培养观察、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教学难点】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关于千米你知道哪些知识?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和千米交朋友。二、探究新知,单位换算出示主题图。1.观察主体图并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2.交流比较长短的方法。(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2)指名生反馈。追问: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170 预设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预设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3)思考: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思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4)讨论:当两个长度单位不同时,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这样比较的依据是什么呢?小结:当两个数据所带的单位不同时我们不能直接比较大小,需要进行单位换算,换成相同单位时,数据大的就大。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第3题,主要是将米数换算成近似的千米数。学生读题后指导理解题意:所谓“比较”就是看最接近几千米;所谓“估计”就是看大约是几千米。学生再独立思考,然后指名生反馈。(注意区分:“最接近”、“大约是”、“是”)2.课堂活动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反馈。3.练习五2、3、5题。(1)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强调进率。(2)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学生反馈。(3)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反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小结方法,让学生明确先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第3课时认识毫米17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五第4、6-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道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2.观察,感悟并体验毫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运用。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毫米,体会1毫米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师生:直尺、校园卡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知识回顾:我们认识过哪些长度单位呢?学生回答时酌情要求学生一边说长度单位,一边用手势比划其一个单位的长度。追问:谁来根据这些单位所表示的长短给它们排排队呢?学生先讨论再排队师记录:千米、米、分米、厘米。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长度单位,它很小,只有铅笔尖厚度那么长,或者校园卡的厚度那么长(一边介绍一边展示实物),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课题:毫米)二、探究新知(一)认识1毫米1.唤起生活经验:知道“毫米”吗?你能找到身边的毫米吗?请1~2个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记录。2.介绍“毫米”究竟这些物品的长度是不是1毫米呢,我们一块儿来验证验证吧。170 (课件展示)直尺上的毫米。介绍:这就是标准的1毫米:直尺上最小1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带领学生用手来比划毫米。3.验证:怎样鉴证以上物品长度是否为1毫米呢?生讨论,再汇报鉴证的办法。学生测量验证,教师协助操作并展示。4.观察交流: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二)感受10毫米1.观察校园卡,直观感知1毫米。观察:(课件出示1张校园卡)请看这1张校园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思考:(重叠出示2张校园卡)现在有多厚?继续重叠出示3张、4张……10张,引导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比划厚度。同时课件动画展示递加过程。2.观察直尺,建立1毫米概念。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讨论、汇报。小结:10毫米刚好就是一大格,也就是1厘米。追问:再仔细观察其它1大格里是不是10小格呢?小结:10毫米就是1厘米;1厘米就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3.单位换算,学生口答。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厘米(三)常用长度单位进率1.常用长度单位进率。(课件将长度单位列出)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进率。小结:1km10001m101dm101cm101mm2.手指记忆法。交流:你想怎样很快的记住他们的进率呢?170 演示介绍:老师可是有很好的记忆法的哦,想知道吗?请张开你的五指,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拇指与食指间距最大,所以进率是1000),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中指、食指与无名指间距更小且相等,所以进率是10)。有趣吧?这是手指记忆法,你会了吗?3.对口令:我说你变。如师说:10厘米;生变:1分米。师说:米;生变:10分米等。4.感受数学文化:播放课件《毫米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各类精确测量长度的设备》三、实践巩固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独立读数,再反馈。小结方法:先读出整厘米数换成毫米,再加上剩下的毫米数。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再反馈。3.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要先看单位前面的数,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8题,再反馈说明理由。5.判断改错:小明的日记:早上刚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穿起了15米的拖鞋,走进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起了牙。洗刷完后,走到了长1分米餐桌,拿起16毫米的筷子吃饭,吃完急急忙忙的冲向离家900米的学校,拿出1米长的铅笔和3分米厚的作业本,做起了作业。6.练习五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再独立完成并反馈。四、总结提升交流:同学们,说说你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疑惑呢?课中你觉得最让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五、课外拓展1.数学文化熏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2.我国古典名著《三国志》中这样描述诸葛亮:“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170 那么诸葛亮按照现在的标准,究竟该多高呢?3.查一查,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光年、微米、纳米”吗?有多大呢?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教学目标:】1.体会千米的含义,充分建立1千米的表象。2.培养数感、估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能克服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活动经验,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表象。【教学难点】会用1千米的长度概念进行距离估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学习目标);跑表两个;皮尺一副。学生准备:上网或图书室查阅千米的有关知识并做好记录。【教学过程】一、大胆猜测,引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是?你走完1千米要多久呢?跑完1千米又是什么感受呢?揭示课题:学校操场一圈200米,5圈刚好1千米。今天我们就到操场上去体验千米。(板书课题:体验千米)二、实践活动,体验1千米(一)明确活动内容、要求170 1.活动目标课件出示活动目标(学生齐读)(1)通过跑、走、量、交流等活动体验1千米,建立1千米的表象,会用千米进行简单的距离估测。(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克服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2.活动分工请体育委员和班长组织,将全班同学分成3个队进行活动,甲队围绕操场走5圈(1千米),乙队跑5圈,丙队计量1千米有多少步。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自由组队。3.活动要求活动时注意纪律和安全,发扬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4.活动场地学校操场。(二)设计活动方案1.各队设计活动方案。预设1:甲队走1千米①选出3名队长。一号队长在队伍前面,注意把握行进速度,并数好所走圈数;2号队长在队伍中间,维持纪律和秩序;3号队长拿一个跑表,在队伍后面记好所用时间。②注意事项:以平常走路的速度匀速前进,不能半途而废,坚持走到终点。预设2:乙队跑1千米①作跑前准备运动。②选好3名队长,分工同甲队。③注意事项:不能跑得过快,注意秩序和安全。预设3:丙队测量1千米的步数①分工:每人步行1段路程(长度100米),并记录自己步行这段路程的步数。②量出一步有多长。③计算1千米要走多少步。(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计算器或请教老师。)④注意事项:用平时走路的步子进行测量,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数。(三)各队学生按要求和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实践活动。170 (教师留意并指导三个队的活动情况,注意观察跑步的学生,发现身体异常的马上采取措施。)三、总结交流,感悟千米1.活动体会交流:刚才大家在操场上感受了1千米,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体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板书:走20分钟;跑很累;2000步)2.资料查阅交流:关于1千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课前查阅的信息。3.应用拓展估测:同学们能根据刚才建立的千米表象,估测一下学校到广场的距离吗?追问:还有别的方法估测吗?四、反思体会同学们通过跑、走、量、调查等活动获得了关于千米的好多信息。想想在活动中都注意了些什么,才使得活动能顺利进行?五、课后延伸选择今天课堂上运用到的一种方法(看时间或数步数)估测一下学校到家的距离。三.三位数的加减法(17课时)整十、整百数的加减(3课时)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六1-5题、8、9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170 .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方法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两幅主题图和例题情境图,口算卡片。学生:小棒等学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引入(出示第30页主题图)(1)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美丽的上海吗?(2)老师暑假里想乘船从重庆到上海,沿途要经过哪些城市呢?(出示第1幅图,)观察提问: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将回答的算式板书出来。2.出示第30页售票大厅图(1)明明和他爸爸也要乘船去旅游,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明与他爸爸乘船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购买什么样的船票吗?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反馈(2)思考:根据售票大厅提供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根据提问列出相应的算式。3.揭示课题:小朋友们很能干,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单元的第1个内容: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整十数的加减法。(1)创设情境、引出运算。170 明明买了自己最喜欢的气球想送给他的好朋友,我们一块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例1图:8袋红气球,5袋黄气球,每袋10个。观察提问:根据明明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师相机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名列出算式。预设1: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算式80+50预设2: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算式80-50预设3: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算式80-50(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①自主探索算法要求:根据列出的算式,能独立算出结果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可以请学具来帮忙,算完后与同桌交流下。学生动手操作:摆学具、数实物,动手算等;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算法。②讨论交流算法:反馈:谁来说说你选择的是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探索和实践,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办法。小结:同学们有的借助小棒,实物图来研究,有的从数的组成来研究,有的从凑整等其它方法来思考,得出这么多整十数相加减的口算方法,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方法优化:比较算法: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2.尝试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60+7090+8060-20100-3080-2070-1090-903.归纳算法:你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相互补充。4.教学例2,一图三式,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1)出示例2主题图: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170 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3)讨论:观察这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几百加几十或几百几十减几十?5.练习:做第31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2题:口算练习。(1)课件出示整十、整百的口算卡片,开火车口算。(2)同桌相互出题抽考,谁答对了,就给自己画一面小红旗。2.完成第33页课堂活动1题。提示:“↓”“↑”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之后,再同桌合作完成。3.完成练习六第1-5题,8、9题。(1)先独立独立完成第1题、5题,再指名反馈,说说这样填的理由。(2)指导完成第2题、9题。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图上一小段表示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图上单位线段可以表示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填空,并结合线段图,说说怎么算的。第9题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加减法的联系来计算。(3)学生独立完成第3、4、8题。其中第8题完成后,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观察,说说有什么规律?四、反思总结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第2课时整百数加减法的应用及验算[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六第6、7、10-11和思考题。[教学目标]170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验算的过程,自己尝试验算的方法,培养自觉验算的好习惯。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学准备]例3和例4的情境图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下列各题(课堂活动第3题)。70+2080-5035+1570+80800-200870-70300+4001000-600720-200让学生说一说,300+400是怎样算的?720-200又是怎样算的?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1.教学例3,整百数加法计算的应用,尝试验算。小玲和小丁是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吗?(1)出示情境图,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问题。(2)思考: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再指名反馈。(3)验算: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计算是对的呢?小结: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要验算加法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再算一遍,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2.教学例4,整百数减法的应用及验算。出示例4的情境图和统计表。170 (1)观察: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理解:“合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思考:要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3)验算:600-400=200计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验算方法,再指学生反馈。小结: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检验,要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1.练习六第6、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注意第6题要让学生说出题意再列式计算)。2.练习六第题10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注意第2问答案不唯一。3.练习六第11题。用线绳对折演示,指导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完成并反馈。四、反思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验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今天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又多了一个好朋友,她叫验算老师,同学们在计算时,请她帮助就可以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五、拓展练习学生可独立尝试,调整,再进行验证;也可同桌合作完成。提示:将“10、20、30、50、60、70”六个数分为3组,每两个数之和为80,加上中心数“40”,每条线3个数之和为120。再加上上下两条横线上3个数的和也要为120,填好之后还应检查验证。第3课时加减法的估算17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5、例6,37页课堂活动,练习七。[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法的简单估算,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学习初步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2.培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3.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灵活的估算方法。[教学准备]例5、例6的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陪爸爸妈妈在商场买过东西吗?这是小东和他妈妈去商场的情景。1.课件出示具体情境和相关的数学信息:电吹风风扇台灯126元/个198元/个95元/个小东问:妈妈今天想买一个风扇和一个电吹风,大约要花多少钱?(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大约”是什么意思?(2)揭示:像这种情况,生活中有很多,当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会用到估算。小东妈妈买好了这两样商品,去收银台付钱,她应该付多少钱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准确计算的结果。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估算的问题。同学们,关于估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可能出现:我想知道什么情况下会用估算?怎么估算?学习估算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估算和准确计算的结果谁大谁小?等)引入: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估算的世界里吧!(板书课题,齐读。)170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1.教学例5,加法的简单估算。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题意。我校有男生285人,女生298人。每人一支疫苗。(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追问:这两种问题的提法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有必要精确算出所需疫苗的支数吗?为什么?(2)猜一猜:大约要准备多少支?(3)学生先独立估一估,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反馈。(4)思考:答语为什么要加上“大约”?“大约”可以省略吗?(5)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议一议后,再全班交流自己的意见。(6)思考:在这里应该将数据往大数估还是往小数估?小结:在估算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估算,才能确定够与不够。(6)回忆: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嘢用到了估算?2.教学例6,减法的估算是生活中的运用。课件出示例题。张强有326元,MP4:187元,手机525元(1)学生理解题意,提出用估算进行解决的问题。(2)估算解决问题。学生独立估算,再小组交流估算方法,然后指名反馈。(3)小结:怎样估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课堂活动,再指名反馈。(2)指导完成练习七第4题、第6题。第4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推理:先算出每天大约跑1000m,列式是600+400=1000(m)。10个1000是10000,所以10天可以跑完。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学生人数与带的钱数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先估算全校人数大约是1000人,一张门票1元,1000人需要1000元。由于男、女生都小于500人,所以可以说购买门票的钱数小于1000元,或不超过1000元。(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七其余题。170 四、反思总结关于估算,生活中你还遇到了哪些情况?你能解决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遗憾?三位数的加法(3课时)第1课时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1-5题。【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三位数加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具准备】口算卡、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学具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生“开火车”)40+20=70+100=200+400=80+20=300+800=30+60=1000+300=700-200=400+50=400+400=700+200=70-20=口算完后追问:在口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170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快到六一节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快来看看!(1)课件出示:两大盒钢笔,每个盒子上清楚的写着:“钢笔”、“100支”等字样。课件再出示:2个小盒钢笔,盒子上写着“钢笔”、“10支”字样。观察:你们知道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支钢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课件出示:两大盒铅笔,每个盒子上清楚的写着:“铅笔”、“100支”等字样。课件再出示:6个小铅笔,盒子上写着“铅笔”、“10支”字样。观察: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支铅笔呢?(3)提问:你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2.探究算法,解决问题(1)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又如何列式?(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反馈。(板书:220+260=)(3)学生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分组反馈。(学生可能出现口算,计数器计算,竖式计算等方法。)针对学生板演的竖式计算过程,说说与口算的联系。(4)练习写出这个竖式,并说出算的过程。(5)口答。3.巩固练习P39课堂活动第1题320+250=(1)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算法,相互检查,然后指名反馈。(2)讨论:怎样计算几百几十的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归纳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二)教学例2,个位相加满十的进位加法。课件出示下表。丰收小学人数统计男生(人)433170 女生(人)418合计(人)1.理解题意,提问列式。(1)观察理解:题中告诉我们了哪些数学信息?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2)思考:怎样列式?(根据汇报,板书:433+418)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请用竖式算一算这道题。思考:在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1)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同桌交流算法,相互补充。(3)指名反馈,说出计算过程。433追问:在计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418个位上“3+8”满十怎么办?1十位上该怎么算?851(4)师生共同再次竖式计算这道题,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出算理。(5)口答。(6)议一议:比较这两道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7)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再指名展示反馈)306444356+405+338+2373.总结算法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70 小朋友通过动脑筋,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智慧星,想要吗?只要答对里面的题,星星就会属于你。1.学生独立完成P39页课堂活动第2、3题,指名反馈。2.完成练习八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反馈,注意3-5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算。四、畅谈收获,反思总结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笔算三位数加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第2课时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例3、例4,课堂活动,练习八第7、9题。【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教学难点】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口算5+6+1=7+3+1=8+5+1=9+4+1=2.笔算下面各题170 430+350=326+127=333+528=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分组完成,然后再集体订正。强调: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探索进位加法。(板书课题:进位加法)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十位相加满十的进位加法。1.理解题意,提问列式。一位老农家里面养了猪,还养了奶牛,长得很不错,我们来看看!(1)课件出示:一农家院里,一头奶牛说:“我们共有153头。”旁边出现是一头猪,说:“我们比牛多270头”(2)观察:小朋友们,听了猪猪和奶牛的对话,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理解:“猪比牛多270头”是什么意思?(3)提问:你最想知道什么?(4)思考:猪有多少头?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试一试。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板书:153+270=)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1)思考:你会算吗?请试一试。在计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说出自己是怎样计算的。(2)指名学生板演,并且和全班同学交流其算法。153追问: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怎样接解决的?+270十位上的数加满十怎么办?1百位上怎样算?423小结算法并板书强调: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百位进1。(3)口答。(二)教学例4,连续进位加法。1.理解题意,提问列式(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三轮童车:125元,两轮童车:378元,自行车:等于前两辆车的总价。170 学生观察,指名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思考:你最想知道什么?(出示:1辆自行车多少元?)(3)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378=)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思考:怎样计算这道题呢?在计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2)指名板书,全班交流。378追问: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怎样解决的?+125十位上的数怎么算?11百位上的数怎么算?503(3)比较:这道题与例3的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揭示:这就是连续进位加法(师彩笔板书“连续”两字在进位加法前面)(4)学生填书空,口答。3.巩固反馈,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338+169427+584,再同桌交流,检查,再指名反馈。4.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1)学生先观察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2)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提出问和解决问题,然后交流算法。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观察,交流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2)提示:要求“二年级有多少人?”要先算出什么?(3)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7题、9题。四、交流收获,总结反思170 今天这节课有何收获?你认为进行三位数的加法时,感到最困难的什么?你是如何解决困难的?第3课时:三位数的加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练习八第6,8,10,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思维能力。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同学们,这些时间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了解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看看谁掌握得最好。有信心吗?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练习课。二、基本练习1.看卡片开火车口算。200+400550-50870-700340+50070+60260+4002.竖式计算。426+353=436+358=346+76=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3人板演,再集体订正。3.回顾:我们在计算三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170 三、指导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6题。(1)学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约”是什么意思?(2)思考:从明明的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km?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路线多。(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2.完成练习八第8题(1)学生独立看图,说说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2)学生独立解决第1问,再指名反馈,说说在怎样想的,怎样算的。(3)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反馈。3.完成练习八第10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1问,再指名反馈。(2)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反馈。(注意防范的灵活性)追问:用2000元钱买办公桌、书柜、传真机这三种商品够不够?四种商品一起买够不够?(3)学生独立提问,并解答,再指名反馈,全班交流。4.第11题(加法竖式中的数字迷)学生独立尝试分析填写,调整,再进行检验,修改。完成后说出分析思考填空的过程,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四、拓展应用完成练习八思考题。1.学生读题,指名用语言完整的说出图意。提示:比较天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补充。3.指名反馈,小结策略。小结:做这类题时,我们可以用“消去法”把两边同样的物品拿走,从而找到答案。五、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170 三位数的减法(4课时)第1课时不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第44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九1-3题。【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的算理。【教具准备】人民币、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文具店场景:小丽去文具店购物,首先看见了一支钢笔的单价是34元,一个书包的单价是92元,一个文具盒的单价是22元。(1)指名说说题中告诉了哪些数学信息。(2)思考: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减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吗?指名提问,并列式。(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重点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4)回顾: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170 2.揭示课题:两位数的减法你们会算,三位数的减法,你们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减法,学生齐读。)二、合作探索,教学新课(一)教学例1,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1.理解题意,列式。(1)课件出示例题1:1个计算器120元,小丽有340元,买1个计算器买后,还剩多少元?(2)观察: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3)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板书:340-120。)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提问:这个算式是几位数减几位数?你会算吗?试一试。(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2)抽生板演,展示交流。预设①: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还剩220元。(结合人民币实物图演示这个过程帮助理解。)预设②:3个百减1个百得2个百,4个十减2个十得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预设③:在计算器上拨珠,直观感知算法。预设④:用竖式计算。(3)小结算法: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笔算三位数的减法?(二)教学例2,三位数个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1.理解题意,列式。(1)课件出示例题2光明小学共有学生876人,其中女生有448人,男生有多少人?观察:仔细读一读,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876-488)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三位数的减法,刚才算过了,这个题你会算吗?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怎样解决呢?请你用竖式试着算一算。(1)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170 (2)同桌交流算法。(3)指名板演,交流算法。追问: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个位怎样计算?十位怎样算?(4)思考:怎么知道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你有哪些验算的好方法?学生独立验算,再指名交流验算方法。(可能出现再算一遍,用差加减数来算,看是否等于被减数等。)(5)填书空。3.及时反馈,完成试一试。433-218547-439613-409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性的指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集体评定。4.小结算法。比较: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计算,想一想三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减法有哪些相同之处?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笔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计算退了“1”的十位时要记住少1。强调:在退了“1”的头上加个圆帽子(记上退位点),就不容易忘记了。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1.完成第44页课堂活动1题。学生说出图意后再独立计算,然后指名反馈。2.完成第44页课堂活动2题。同桌合作完成。3.补充练习。判断改错,并说明错误原因和改错的方法。(1)680(2)953-543-714147249()()4.完成练习九第1-3题第1题:口算。独立限时完成。用开火车的方式,汇报答案。170 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反馈,说出笔算过程。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反馈。(2)观察:竖着观察每组,你发现了什么?四、拓展练习小米买了一本故事书用了8元3角,买一本科技书用了4元2角5分,小米一共花了多少钱?故事书比科技书贵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五、反思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笔算减法?第2课时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4-7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2.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3.经历用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上十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简笔画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口算好吗?请直接写得数。170 1.口算9-5=10-4=12-7=16-9=13-4=11-7=11-8=14-6=2.上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的减法,这道减法你会做吗?请同学们做在草稿本上,再验算。576-349反馈:个位上6-9不够减,怎么办呢?3.揭示课题: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三位数减法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三位数的退位减法。齐读。)二、教学新课(一)学习例3,十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1.创设情境。春天来了,有两个同学利用周末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例3(上山行了517米,下山走近路,比上山少行85米,下山行了多少米?)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1)观察:请你仔细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追问:谁比下山少行85米?怎么理解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那么下山有没有517米?它比517米要……比517米少85米就是要从517米里面……(师用手势比划)(3)思考: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解答?(板书:517-85)3.尝试计算,解决问题。(1)提问:那像这样的减法你会做吗?请你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笔算,抽生演算17-85170 432(2)演算学生介绍计算过程。追问:十位上“1-8”不够减怎么办?追问:百位上又应该怎么算?怎样记住从百位上退了“1”呢?(3)同桌互相说说计算过程,再全班说。(4)学生边说计算过程,边补完书中竖式和答语。(5)比较:这道题和前边的三位数退位的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不够减我们就从百位退1作10再减,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4.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方法来做44页例3下面的试一试。请同学们做在书上。0948-413-27819670学生完成后同桌各选一题介绍过程,相互评议。再指名汇报。5.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二)学习例4,连续退位减法。1.尝试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刚才同学们真能干,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会算了,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也会算了,如果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做在书上。713-548=3-5481652.指名学生反馈,小结算法(1)追问:个位上怎样算?十位上又怎样算?百位呢?(2)同桌完整叙述笔算过程,相互补充。(3)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师再次板书出竖式。(4)比较:与前边的退位减法相比,这道退位减法又有什么不同?170 小结:这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再减,像这样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连续退位)(5)追问:连续退位减法与不连续退位有什么区别?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问: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记住哪一位退了1,好像并不容易。怎么办?3.巩固练习,完成45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44-237-3589756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错误计算进行展示,分析并改正。。三、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在计算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时,我们是怎么算的?你认为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四、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习的计算方法来做练习。1.练习九第4、5题。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2.练习九第6题。(1)三位数的加减法由于数据比较大,计算的步骤比较多,经常都容易算错。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呢?(2)想一想怎样检验加减法的计算是否正确?(学生思考但不回答)(3)学生完成练习九第6题,计算并验算。(4)反馈时,重点反馈加减法的验算方法。3.练习九第7题。(1)认真读题,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和右边的里程图,你能看懂哪些信息?(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解释右边里程图的数据所表示的是什么。(3)学生列式计算。(4)反馈计算结果。五、课堂小结17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第3课时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5,完成46页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九8-10题。【教学目标】1.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2.理解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3.经历用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0-4=13-7=17-9=100-10=15-7=12-8=14-5=100-1=2.竖式计算。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874个位上4-8不够减,怎么办呢?-348879十位上7-8不够减,怎么办呢?-384170 813十位怎么算的呢?-3143.揭课题:同学们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教学例5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课件出示例5图,故事引出图中对话和问题: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育林小学有学生736人看电影。还剩多少个座位?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1)指名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怎么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800-736。)3.尝试计算。(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在书中。(2)小组交流算法。(3)指名板演,介绍计算过程,理解算理。800-736  644.根据学生介绍,结合计数器演示,直观理解算理。(1)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先在计数器上拨800,个位上0-6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上1个也没有,就向百位退1,1个百是10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拨上10个珠子。(2)提问:十位现在能退1了吗?怎样退?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从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1个十是10个一,那个位就变成了10-6=4。(3)提问:十位上怎么减?追问:竖式中十位上的0退1后怎么变成9了呢?小结:所以个位向十位的0退一时,通常要在十位的0记上退去1的小“·”170 ,同时也要给十位0前面的那一位(百位)记上退去1的小“·”。(4)回味理解。要求:认真的看着竖式,联想我们在计数器上的拨珠过程,思考清楚每一位是怎么计算的。学生默看思考,再同桌说说笔算过程。5.口答。6.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45页例5之后的试一试。再同桌交流,然后指名反馈。7.讨论:三位数中间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结强调:0上有点看作9。三、巩固应用1.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1)第2题,学生独立观察,找出错因,再进行改正,然后指名学生反馈。(2)第3题,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再提出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解答,最后指名反馈。2.完成练习九第8-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算法。四、反思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什么不同?今天的计算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怎么解决的?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第4课时三位数的减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九第11-13题及思考题。170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1.能熟练、正确的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2.能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开火车口算。60-15=46+22=42-39=74-18=91-27=68-34=20-15=40+35=60-40=25-9=2.竖式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675反馈:个位上5-6不够减,怎么办呢?-346529反馈:十位上2-7不够减,怎么办呢?-374733反馈:十位怎么算的呢?-234500反馈:十位怎么算的呢?-2643.总结:我们是怎样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二、指导练习1.完成练习九第11题。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看懂表格,理解题意。170 (1)理解上月底读数、本月底读数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弄清“315”、“926”、“530”分别代表水、电、气表本月底的读数。(3)理解“本月使用数”就是“本月底读数”与“上月底读数”之差。(4)独立计算,填出本月底的读数和本月使用数。(5)指名学生反馈,集体评议。2.完成练习九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意。(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意,再独立填表。(2)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3)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4)引导归纳得出:已行路程与剩下路程之和等于甲城到乙城的总路程;总路程不变,已行路程越多,剩下路程就越少;………………..3.完成练习九第13题。(1)学生独立填表(2)指名反馈,集体订正(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差始终不变;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数量,差不变;………………..三、拓展练习完成第48页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1.学生独立思考,试填,并检验。2.指名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四、反思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170 探索规律(2课时)第1课时探索规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出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1.几种图形卡片若干块。2.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情境图。情境: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装修得挺漂亮的,他请同学们到家里玩。一进客厅大家就被客厅里美丽的沙发、窗帘的吸引住了。他家沙发、窗帘为什么那么美丽呢?小明神秘地说:“因为这些花纹、颜色都很有规律哦!你们能找出这些规律吗?2.揭示并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合作探索,教学新课1.教学例1,欣赏美丽的花纹,寻找规律。课件出示例1图。170 (1)观察思考:请仔细观察沙发、窗帘、地毯、地面,你发现规律了吗?并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2)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或画图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字母表达,如ABABAB......等不同的方式表达。(3)比较沙发、窗帘、地毯地面条纹颜色的规律,说说有什么新发现。(4)举生活中的实例:那你还能举一个在生活中也有这种规律的例子吗?2.教学例2,认识不同方式呈现的规律:AABAABAAB出示例2(1)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分析,填空。(2)交流填空的理由和结果。根据汇报,追问:“重复出现”是什么意思?(3)引导整体比较(1)-(3)所反映的规律,你发现这几个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小结:它们的规律是“AABAABAAB…”。所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反映出同样的规律,也就是说,同样的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4)思考:你能利用这个规律自己编题,让同桌同学解答吗?试一试。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找找身边存在的规律。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合作完成。用准备的图形卡片摆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并能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所摆图形的规律。3.完成练习十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4.完成练习十第2题。(1)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寻找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交流说出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互评。5.补充练习。课件出示小明家客厅的情景图:老师发现小明家墙上的画框里没有图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规律给这个画框配上图案吗?试一试。同学们可以自己独立设计,也可以小组合作设计。170 四、课堂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五、拓展练习接龙游戏:如第1个人说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第2课时探索规律(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第3、4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简单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3.在活动中培养学和听的习惯,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学重难点】1.体验找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2.结合具体情景发现理解简单变化规律。【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图形卡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观察下面的数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70 (1)1、2、3、4、5、6、7、8.(2)1、3、5、7、9、11、13.2.根据规律填空。(1)5、10、15、20、()。(2)10、8、6、()、2、()。3.揭示课题:像这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些数排列的简单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寻找规律(一)教学例3,数列之间的规律1.探索规律,课件出示例题3。观察,思考:这组数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认真观察比较比较。出示思考要求,小组合作学习。(1)这些数在增加还是减少?(2)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联系吗?(3)每相邻三个数之间有联系吗?(4)这组数的规律是什么?2.交流规律。小结:这组数的规律是:从第三个数字起,每个数是他前面两个数相加的和。3.运用规律(完成例3填空)。(1)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学生独立填,指名汇报。)(2)你还可以接着写下去吗?4.反思、拓展。(1)想想,这个规律我们是怎么发现的?(2)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练习。3,1,4,5,(),(),()。(),(),(),20,30,50,80.(二)教学例题4,数形结合呈现的简单递增规律。1.课件出示例题4,探索规律。(1)用小圆片摆出例题中的图形。(2)观察,思考:170 ①图一怎样变化到图二?图二怎样变化到图三?图三怎样变化到图四?②图片的摆放有什么规律?③数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独立观察,思考,再同桌交流,反馈。)小结:图片摆放的规律:每组图形依次增加3个圆片。数的规律是依次增加3。2.运用规律,补填例4。(1)摆一摆,画一画: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有多少个?该怎么摆?请画在例4的横线上。(2)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3.拓展你能想出一种规律,并分别用图形和数表示出来吗?试一试。你觉得是先写数,还是先画图形更简单?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1.完成第50页,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发现的数列的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2.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同桌摆一摆,说一说图形的变化规律;再写出各图中原片的个数,说说这些数组成的一组数的变化规律。3.完成练习十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多名学生说说数列间的变化规律,并说出发现规律的过程。4.完成练习十第4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完成之后交流,集体评价。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组成的一组数只要是有规律的,就给与肯定和鼓励。5.完成练习十思考题这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规律,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拘于一种框架。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五、课外拓展1.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2.杨辉三角170 问题解决(3课时)第1课时问题解决——求剩余的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教学难点】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例1图,并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例1情景。(11本成语词典78元,1套故事书152元。)一本成语词典和一套故事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2.男孩手里拿出300元递给售货员。看到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根据汇报,出示问题:用300元买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还剩多少元?)170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1.教学例1,求剩余的问题。(1)结合情境,指名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2)小组探究:要买1套故事书和1本成语词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计算式写出来。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再小组交流。(3)理清思路,明确方法。指名反馈: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4)小结。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300元里依次减去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300元里减去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出用去的钱后再减。也就是说从300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结果也是正确的。(5)检验。提问:怎样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口答。2.教学议一议,回顾算法。学生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引导归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步骤:(1)理解题意,弄清知道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找出问题和已知信息之间的联系;(3)列式计算;(4)检验结果的正确性。(5)完成答语。3.完成试一试,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再展示解答过程,交流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集体评定。4.比较:通过例1和试一试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同学说一说。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结果是一样的。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1-3题。170 第2、3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后再独立完成。四、反思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第2课时问题解决——“比少求和”的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2,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4~8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教学难点】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例2情境图。1.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鸭有680只,鹅比鸭少375只。)2.你怎么理解“鹅比鸭少375只”?提示:可以尝试用画图来分析信息。170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能提出鹅有多少只,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解决“比少求和”问题,学习例2。(1)思考:怎样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引导分析:要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而什么的只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应先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指名汇报,说出每步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4)检验。思考:怎么检验你的结果是正确的呢?2.及时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试一试“比多求和”问题。再指名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什么要先求桃树的棵数?3.比较,总结算法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解决“比多求和”、“比少求和”问题?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1)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动车比做汽车多行了270千米。)(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坐动车行了多少千米?)(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4)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互评。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8题。第4题:引导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10个桃”是什么意思?后学生再读了完成。第7、8题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题意后,再独立完成。170 四、反思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第3课时问题解决—跳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9-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能应用加减或乘除等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体验有序列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培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积极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采用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板书(贴纸)。【学具准备】草稿本、题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播放学校的环境和三跳比赛情况。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这是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三跳比赛,都有哪些项目?(短绳、长绳、踢毽)同学们为了准备比赛,要做跳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问题解决)二、感知解决问题方案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1.收集、理解信息(课件出示例3)。(1)收集信息170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用10米长的绳子做跳绳,其中长绳4米,短绳2米。)(2)理解信息:题目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地方?长绳4米、短绳2米?(做一根长绳要4米,一根短绳要2米)2.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问:你准备做哪种绳?(只做短绳;只做长绳;两种绳都做)(1)只做长绳或者只做短绳。①只做短绳我们先来解决只做长绳和短绳的情况,如果只做短绳,可以做几根?你是怎么想的?追问:算式中的2、5和10分别是什么意思?(2表示每根绳子长2米,5表示可以做5根,10表示5根短绳长10米)预设3: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10÷2=5根)为什么用除法?10里面有一个2米就可以做一根短绳,又有一个2米又做一根短绳,10里面有几个2米?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除法的意义。小结: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解决了只做短绳的情况,都是做了5根短绳。②只做长绳提问:如果只做长绳可以做几根呢?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做两根长绳,还剩2米)(10-4-4=2米)剩下的两米还够做一根长绳吗?所以我们最多能做两根长绳。还有不同的想法吗?(4×2=8米、10-8=2米)绳用完了吗?(没有)剩下的2米怎么办?(可以做一根短绳)(2)两种绳都做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来研究两种绳都做的情况。请孩子们拿出题单1,你可以利用线段来画一画,也可以用算式写一写。把你的方法告诉给四人小组的伙伴听听。汇报:收集学生的题单。①1根长绳3根短绳画图4m2m2m2m170 这个同学用的是画图的方法,请你来介绍一下,你做了几根长绳?几根短绳?你是怎样想的?小结:画图这种方法很好,很直观地告诉了我们可以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这个同学还用了算式(4+2+2+2=10米)介绍一下,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小结:无论是算式还是刚才第一种画图的方法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是做1根长绳3根短绳的同学请举手,你们还有不同的算式吗?(2×3=6米10-6=4米)②2根长绳,1根短绳提问:除了做1根长绳,3根短绳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4m4m2m提问:请你介绍一下这种画图的方法,你做了几根长绳?几根短绳?你是怎样想的?这里还有一个算式是这样写的(4×2=8米10-8=2米),请你说说你做了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是做2根长绳1根短绳的同学请举手,还有没有不同的算式?(4+4+2=10米)同意吗?(3)小结①有序地找方法除了可以做1根长绳,3根短绳;2根长绳,1根短绳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为什么没有了呢?还可以做3根长绳吗?为什么?小结: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两种绳都做的情况找完。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我们先做1根长绳,剩下的全部做短绳,做了几根?我们做了2根长绳,剩下的也是做短绳,做了几根?继续做3根长绳的时候,发现绳子不够长了,说明我们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完了。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这样按照1根长绳、2根长绳、3根长绳的顺序,才能把所有的情况找完。长绳根数(根)用去米数(米)剩下米数(米)短绳根数(根)14632821②小结做绳的三种方法170 刚才经过全体同学共同努力解决了做绳的问题,我们回忆一下首先做什么?(确定了三种方案:只做短绳;只做长绳;两种绳都做);在解决两种绳都做的时候,我们利用了画图、写算式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还知道了可以用有序地思考。你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来试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三、巩固新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1.基础练习,应用有序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1)出示54页试一试,独立解决有几种方法?(只坐长凳、只坐短凳、两种凳都坐)(2)四人小组交流巡视时提示学生:如果两种凳子都准备的话,请有序地思考,把所有的情况找完。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里面说一说。(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可能出现①只坐6根长凳;②只坐9根短凳;③两种凳子都坐,2根长凳和6根短凳或4根长凳和3根短凳这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有序思考,把所有方法都找到了?(先准备1根长凳,剩下的人全部准备短凳,发现不行;再准备2根长凳,剩下的人全部准备短凳,这个时候发现能行,就这样1根长凳、2根长凳、3根长凳试下去,就能把所有情况找完。)2.独立练习(出示练习十一第11、12题)(1)学生独立完成。今天解决问题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有没有信心挑战更难的题目?翻到数学书57页,完成第11、12题。(2)汇报结果。重点反馈两种船都租和两种花都买的情况。3.小结。12题如果用有序的方法来做,怎样思考?应该先买1枝康乃馨,36-4=32元,剩下的钱全部买百合32÷6行吗?(不行);我们再买2枝康乃馨,发现也不行,就这样按顺序试下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要更快的找到答案,应该先买康乃馨还是先买百合呢?(先买百合,因为百合贵一些,数大些,就能更快的试到答案。)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五、独立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9、10题。170 整理与复习(2课时)第1课时知识整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的。整理与复习第1题,练习十二1-6题。【教学目标】1.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查漏补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阶段性知识整理的基本方法。2.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交流。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揭示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整理(1)自主整理。要求: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让我们看起来清晰一些。学生自主整理,教师深入指导。(2)合作复习。交流:同学们自己整理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整理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呢?170 选择性的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其在全班交流说出自己整理的思路,老师酌情引导整理方法。讨论:你认为这一单元哪些知识是重点?为什么?同桌交流讨论,师酌情指导。三、巩固应用1.完成整理复习第1题,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性的展示学生的计算,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引导全班评改。(2)引导学生结合这两个小题的竖式计算,比较三位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说出在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2.指导完成练习十二1——6题。(1)第1题用比赛的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再以开火车形式全班交流订正。(2)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两个小题的计算过程。引导其余学生判断、评改。(3)第4题学生独立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反馈:请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说说错误的原因。学生独立改正,再指名反馈。(4)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考过程。第(1)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减数确定不变时,只有被减数最小,差才能最小,即被减数是最小的三位数100。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100-99=1。第(2)题对学困生可以通过枚举法让学生明白,和不变的道理。(5)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过程。引导全班同学参与评改。四、总结反思交流:联想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170 第2课时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整理复习第2题;练习十二第7—13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简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2.进一步培养根据现实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与方法。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培养探索简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侧重整理复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侧重探索规律和问题解决部分的整理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更善于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二、回顾整理(一)回顾整理问题解决的步骤。同学们回忆一下问题解决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同桌说一说,议一议。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概括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1)理解题意;(2)找出关系;(3)列式计算;(4)检验;(5)答语(二)完成整理复习第2题,巩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170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交流说出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步骤)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本题,说出每个解题步骤的分析、解决方法,特别是第1步和第2步要引导学生说出理解题意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选择性的展示几个同学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评出最佳作业,并说出评判理由。这里不仅仅要求解答正确,还要求书写的规范。(三)复习探索规律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1.学生先观察、思考,再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该给与肯定。3.提问:结合本题说说探索规律的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大家,或者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告诉大家。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的习题1.第8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列式计算。(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2.第9题出示表格。学生根据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追问: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想法。4.第11题(1)学生先读题。(2)思考:要求扎西加的绵羊和山羊一共有多少只?你准备怎样解决?(3)学生分析完题后,再独立完成。(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5.第12题(1)学生读题。170 (2)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6.第13题课件显示第13题。指导学生观察。(1)提问:从统计表里,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口答)(2)引导学生认识表中各数表示的意义。(3)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4)全班交流,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及结果。四、拓展练习出示思考题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仔细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发现:一个小朋友可以搬两把椅子,两个小朋友可以搬一张桌子,图上5个小朋友搬了两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同时也让学生注意一张桌子配一把椅子这个信息。(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用形象直观的列表法帮助学生理解:2套4套6套8套10套12套14套16套5人10人15人20人25人30人35人40人小结:每增加2套,增加5人。五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想法?综合与实践:参观养鸡场(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参观养鸡场170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简单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算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2.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形成活动反思意识,积累实践活动经验。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积累实践活动经验,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难点】恰当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向家长询问等途径了解养鸡场相关信息,再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自己实地参观养鸡场时要了解的问题,并初步设计好自己想要获得此问题答案的办法。2.每个小组准备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教学过程】一、活动前准备1.了解学生活动课前的准备情况。(1)提问: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到养鸡场去参观参观,大家想去吗?(2)提问:都准备好了吗?说说你们做了那些活动前的准备?(3)质疑:大家还有什么数学问题,想要在本次参观活动中解决?(4)交流: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收集问题。2.数学问题归类。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发现大家准备很充分,针对养鸡场的实际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将大家的问题归结一下,几乎都涉及到鸡、蛋、饲料或者钱,要不我们今天的参观活动就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养鸡场里养鸡多少只?(2)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3)每周大约用饲料多少袋?170 (4)养鸡场每月大约能赚多少元?同学们觉得行吗?(行)二、明确活动要求1.分小组,落实活动任务。要求:由于参观活动时间有限,我们分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重点选择解决一个数学问题。(1)每4人为一个小组,任命好组长。引导组长在组内安排好记录员、数数员(或询问员)、计算员。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做好分工。(2)各小组自己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注意引导调控,每个问题都有数量相当的组数完成,以便参观活动后反思交流。2.组内交流、确定活动步骤。要求:各小组根据你们自己选定的问题,讨论确定解决的办法、步骤。引导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哪些数据可以自己收集?怎样收集?哪些信息只能向工作人员了解?可以用几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注意引导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用自己收集数据的办法进行解决。三、分组活动,解决问题进行实地参观,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参观重点。教师穿插在各组间相机引导。本环节拟定以下导学方案:1.通过观察,请估计一下你们组所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估计的?(可能出现:A、估计数与实际数差距大,凭直觉估。B、估计数与实际数差距不大,有一定方法,如:先估1层、再根据层数推理出结果。)2.记录下收集的相关数据。你们组是怎样获得这些数据的?(由于数目较大,可能出现2个2个的数或5个5个的数、一层一层的数等)3.你们组最后得到的问题的结果是多少?在计算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拟定的四个问题一般会用到:100以内或者三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等知识)4.你们组的估计与最后得到的结果接近吗?四、总结交流1.分小组交流参观养鸡场的情况,解决预设问题。170 我们已经完成了本次参观参观养鸡场的活动,不知道各小组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情况怎样?完成任务是不是遇到了困难,怎么解决的呢?要求:先请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小组同学交流你们组参观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小组交流时,可以参照你们的导学方案进行交流,其余小组如果有质疑,随时提出。学生小组交流。接下来相应小组对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交流和比较。2.质疑:这次参观养鸡场,你还获得了那些新信息?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酌情确定教学五、反思拓展小结:经过这一次参观养鸡场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确实如刚才同学们说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动脑,就能发现和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四认识图形(4课时)第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1,课堂活动第1、4题,练习十三第1、2、4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积累发现、猜想、验证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探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170 【教学准备】教具: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实物投影仪。学具: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学具盒、实验报告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情境引入。孩子们,请看:屏幕上喜洋洋用积木在沙滩上留下了这些痕迹,你能判断它们的形状吗?(课件显示把这些积木印在沙滩上的痕迹抽象为图形)2.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能举例说出在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3.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孩子们请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黑板面和方巾面慢慢隐去,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并闪烁过程。)4.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商定探究内容1.孩子们,老师想听听,你们想知道(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2.大家想要知道的真多呀!今天我们探究它们的特征,看看他们的边和角特点好吗?(板书:边、角)(二)探究长方形的特征1.大胆猜想。(1)要求:孩子们,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2)思考: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大胆的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师把学生的一些猜想记录到黑板上。2.启发思考。思考: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想一想能验证吗?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可能出现用“比一比”,“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170 3.验证猜想。要求:每个小朋友的信封里都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小组操作。先组里讨论讨论,想好用什么方法能找出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再做好分工,把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小组合作、学具的使用等4.小组交流。(1)认识边的特征刚才孩子们讨论得这么热闹,想不想说给大家听听。我们先来说说长方形边的特征。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哪个小组先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学情预计1:用“量一量”的方法,用直尺量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追问:能说出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吗?(板书:“量一量”)提问:哪些小组也用了量一量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情预计2:用“折一折”的方法。追问:怎么折的,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提示学生注意折法)小结:哦,明白了,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这两条边完全重合,所以相等。那另两条边呢?我们一起来折一折,这两条边也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也相等。真聪明,看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介绍: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具有相对关系的两条边,我们可以叫它们是一组对边。引导学生边指长方形的边,边说:这是一组对边,这是另一组对边。追问:长方形有几组对边?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也可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提问:指这两条是对边吗?我们一般把这两条边称为邻边,那它们相等吗?介绍: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宽”。(板书)再次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和宽,问长方形有几个长?有几个宽?(2)认识角的特征170 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那角呢?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情预计:用“比一比”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3)小结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为了把两组对边区分开,较长的一组边就叫做长,较短的一组边叫宽。(多媒体演示),如折、剪、拼图形的过程,将学生活动和课件直观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所得知识更加形象化。(三)探索正方形的特征1.操作活动。提问:孩子们刚才我们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那正方形的特点又会是什么呢?同桌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2.汇报结果。学情预计1:我还是用量的方法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学情预计2:我用折的方法知道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学情预计3:我用比的方法,就是剪下或撕下4个角进行比,大小一样。(赞扬!)多媒体再演示一遍,让学生再次完整感受用直尺量和折、比的方法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四)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1.提问:孩子们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宽不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一样长的时候,就成了一个正方形。2.对比总结小结:这样看来,长方形还包含了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们到底特殊在哪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呢?三、应用知识、拓展深化1.基础练习:170 (1)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第1题。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2)学生分组活动,完成第65页的4题,第4题让学生用牙签摆,再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全班交流。(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1、2、4、题。第4题说每条边填的理由是什么?2.拓展应用(媒体出示)(1)喜洋洋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是6厘米,另外三条边长是多少?(2)喜洋洋身后还藏着一个长方形,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另外一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3)一群小动物身后藏着一个图形,一条边是9厘米,它可能是个什么图形?四、总结回顾,体验收获孩子们这节课学习愉快吗?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正方形的特征的,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操作,那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会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例2及第65页课堂活动第2题、3题,练习十三第3、5、6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在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初步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平行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170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释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木条钉的长方形。学具:小木条的长方形。【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出示活动长方形木框架。1.观察:孩子们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图形呢?你们确定是一个长方形吗?2.观察:好,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了,现在它还是不是长方形呢?可要仔细看哦。(教师拉动活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反复做几次。)思考:那它是什么图形呢?提问: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跃跃欲试。)二、操作活动1.拉一拉。要求:孩子们,你们可以亲自动手拉一拉。同桌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长方形框架拉一拉。你在拉动时注意观察,长方形拉动后图形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说一说。①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活动,发现了什么?(可能出现角变了,边的长短没有变)②你们同意吗?小朋友们真聪明。那谁能描述新图形的形状。③现在你们知道长方形拉动变化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吗?揭示课题,在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纸片。2.小组讨论要求: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呢?它们的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在哪。小组讨论,再分组汇报。很好,孩子们能沿着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思路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呢?170 3.小组活动:好,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说一说你们的验证结果。(教师指导和帮助,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4.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交流: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呢?在哪儿?思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伸缩门要制成平行四边形的吗?小结:对,因为它可以变形,我们把这它叫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特征,正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我们才可以方便的打开和关闭伸缩门。5.找一找。课件出示画面:在小花园里,有菱形的瓷砖、伸缩们、走廊……图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将找出的实物平行四边形抽象出数学几何图形6.认一认。课件:出示一些几何图形。辨认出平行四边形,并用手势表示。三、延伸活动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65页2、3题,然后在班上交流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2.学生独立完成67页3、5题,抽生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和完成这个答案的想法。3.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完成68页6题,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原因。四、体验收获孩子们这节课表现非常好,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于平行四边形你有那些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只要注意积累,你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多!第3课时拼组图形【教学内容】170 教科书第66页的例3、例4,课堂活动和第69页的数学知识。【教学目标】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园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2.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和创新能力。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加深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和创新能力。【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并说出拼组图形的名称。【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七巧板。学具:七巧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情境激趣多媒体出示一副七巧板的拼组春天图。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跟这幅图取一个好听(美丽)的名子?看看上面有什么?还有想说什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七巧板的举手。喜欢玩七巧板吗?2.引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来看一看。(多媒体播放)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学过的图形来拼组图形。(板书课题:拼组图形)二、自主探索170 1.看一看,拼一拼(教学例3)(1)要求:请孩子们看书数学书P66例3,请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用哪些图形拼出了什么图案?注意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先跟这几位同学编上号好吗?引导学生说清楚、学生评价、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2)要求:同学们,请你从小树,房子,卡车里选择一个,自己动手拼一拼。(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2.拼一拼,说一说(1)交流:孩子们喜欢动物吗?喜欢哪些动物?学生自由说一说。(2)提问: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自由想象。(3)要求: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开动脑筋,请动手拼一拼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4)展示学生拼成的图形。(5)老师这里也用几何图形拼出来两个喜欢的动物(多媒体出示例4)大家看看,这两幅图分别是什么动物?用哪些图形拼成的?三、巩固深化1.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2.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的图形提问:孩子们,请看这些用七巧板拼出来的图形,它们分别像什么?请选一个图形动手拼组,拼好后小组内交流,比一比。学生自由想象,再独立拼组,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四、总结提升孩子们真是心灵手巧,拼出的图形真漂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四课时:认识图形练习课17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练习十三第7-1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拼、拆图形,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拼、拆图形,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准备】教具:课件,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学具: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几何图形?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二、基础练习1.练习十三第7题。先复习1米,1分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再自主练习。2.练习十三第8题。(1)学生自主读题,独立解答。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2)思考:如果要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怎么分?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三第9题。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空白长方形的长是涂色大正方形的边长,宽就是涂色小正方形的边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2.练习十三第10题。注意指导学生明白两个小题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理解两个小题之间的关系。170 第(1)题,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理解最大正方形就是以长方形宽边的长度作边长的正方形,再在图中画出边长是5cm的正方形,并标出数据。第(2)题,要引导学生观察剩下部分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剩下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5cm),剩下长方形的宽是7-5=2(cm),并在图上标出数据。3.练习十三第11题。(1)读题,想一想应该怎样折,再动手折一折,剪一剪。(2)在书中画出方法。(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四、拓展练习练习十三第思考题。1.先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先一个一个地数有3个平行四边形,再把两个平行四边形看作一个大平行四边形,两个两个地数有2个平行四边形,再三个三个地数有1个平行四边形,共6个平行四边形。2.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有余数的除法(4课时)第1课时除法竖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1、例2,P71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四第1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除法竖式,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2.学会规范的书写除法竖式,理解用竖式求商的过程。3.培养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170 教学重点:规范的书写除法竖式,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和商的位置。【教学准备】课件、每生一张A4纸、一支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件出示口算题(练习十四1题口算题另加上2道乘法口算题),学生齐答。81÷9= 5×9= 56÷7=3×8= 32÷4=48÷8=27÷945÷9=36÷6=72÷8=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1,初步认识除法竖式。(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①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②学生自由提问,师出示关键问题:12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几枝?③谁会列式解答,抽生说算式,师板书:12÷3=4(枝)。④你是怎样算出等于4的呢?(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算)。⑤引导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认识除法竖式。①揭示课题: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竖式计算,那除法也能用竖式计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吧!②初步感知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思考:哪些孩子以前见过除法竖式,你知道横式中的除号在竖式中是怎样写的吗?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除号就是像“厂”的符号。小结:对,这个“厂”在除法竖式里就是除号,它和横式中的除号不一样吧,板书“厂”。思考:那横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又应该写在哪里呢?师一一追问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回答。师板书。被除数12要写在除号的里面(板书:被除数);除数3写在除号的左边(板书:除数),商4就写在除号的上面,对着个位写(板书:商)。170 板书:      4……商       除数……3)1 2……被除数③引导回顾竖式:刚才我们对着横式写出了除法竖式的一部分,除法竖式很神奇了,它不仅反映出了分的结果,还要反映分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分的吧!④课件演示:把12枝花平均分在3个花瓶里,每瓶分4枝,那一共分掉了多少枝花,你是怎样算出来的(3×4=12枝),对,一共分掉了12枝花。我们的除法竖式可神奇了,这分掉的12枝花在我们的除法竖式里也要表示出来呢,也就是用3乘4得到12,这个12就对齐被除数的12写。继续看:那一共有12枝花,分掉了12枝,结果怎样呢?(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就是12-12=0,表示没有剩余。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       4……商     除数……3)1 2……被除数   12……3和4的积0……没有剩余⑤小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竖式不相同,它不仅反映出了除法分的结果,还反映出了分东西的过程。⑥整体感知除法竖式写的步骤思考:一起来回忆一下除法竖式书写的过程。课件演示竖式写的过程,师生共同回忆描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然后再写除数3,那要商几呢,背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商4,再用3×4验证一共分掉了多少,最后算12-12=0)。下面闭上眼睛想想整个竖式的书写过程。⑦想清楚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除法竖式。(3)写答语。插花的问题解决完了,我们一起来答吧。(4)刚才我们认识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下面来亲自试一试填一填两个竖式吧,打开书70页“试一试”,看看谁能填对这两个竖式。反馈:你是怎样填的,24是怎样得到的?2.学习例2,理解商的位置。170 (1)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45÷5=9(只)。(2)那用竖式怎样算呢,在课堂本上算一算吧。(3)谁来当小老师到黑板上边写边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4)全班一起来评价学生板演的竖式,再次巩固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5)引导思考:9应该写在十位还是个位上?为什么?小结:说得非常好,这里的9表示9个一,而不是9个十,所以只能对着个位写。板书:商写有个位。(6)写答语。桃分清楚了,一起来答吧!三、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8595)406)308)72307200(1)判断,说错误地方。(2)改错。请每个孩子选择一个有错的竖式改写在你的课堂本上,全班反馈。2.课堂活动1题,看横式写竖式。(1)全班一起玩活动。课件出示一个除法横式,你们要快速地写出它的竖式朋友来,拿出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和水彩笔,比一比谁写的竖式又规范又漂亮(课件出示横式,生写竖式)。在黑板上展评两个学生写的竖式,主要从书写的规范和漂亮上评价。抽生说说在写除法竖式时有什么注意的地方?(2)同桌活动。还想继续玩吗?同桌再来玩玩吧,一生说除法横式,一生写对应竖式,检查后再交换。3.课堂活动2题。有36颗糖请你帮忙分一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要求?按几种方法分?请你各用一个竖式表示出一种分法吧!独立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比一比谁写的竖式既正确又好看。170 四、全课小结你都有哪些收获?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认识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知道了它和其他竖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老师要祝贺大家。五、拓展出示:把36颗糖,每袋分7颗,可以怎样分?请你想一想,试一试,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3、例4,练习十四第3题。【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感受余数产生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并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3.通过观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初步培养观察、概括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余数产生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本、20个圆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刚才与大家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很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就接着来玩一个分一分的数学游戏。二、教学新课170 (一)教学例3,认识余数1.每人分6个。(1)(课件出示)18个圆片,每人分6个,可以分给()人。请大家拿出圆片动手分分,找找答案。(2)生动手分,同时抽一生在黑板上来分。(3)全班交流:18个圆片分完没有?有剩余吗?(4)学生完整叙述分圆片的过程。(5)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我们刚才分圆片的过程和结果吗?为什么要用除法算呢?小结:18个圆片,每人分6个,看可以分给几人,就是想18里面有几个6,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6)竖式计算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找到了18÷6的商。前面我们学过除法的竖式计算,你能用竖式来计算18÷6吗?完成在作业本上。生独立完成,抽一生板演。思考:大家看看,他的竖式对吗?谁能说说竖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2.每人分7个(1)看来,你们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同学们,分一分的游戏好玩吗?那我们再来玩一次吧。出示:18个圆片,每人分7个,结果会怎样呢?(2)学生动手分,抽一生在黑板上分。(3)全班交流:请把你分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分给2人,还剩4个)引导思考:大家看,我们的要求是“每人分7个”,(圈7,并数1份,2份),剩下的有几个?(4个)每人分7个,这4个能算1份吗?(这4个圆片不足7个,已经不能算1份,只能剩余在那里。)所以这次我们分得的结果是?(分了2份,还剩4个。)(4)完整叙述结果。(5)列算式。这一次分得的结果在算式中又该怎样表示呢,18÷7结果是?(可以分给2人,还剩4个)师介绍:我们就先写2人,再用6个小圆点表示剩余,“4个”就写在6个小圆点的后面。(板书)18÷7=2(人)……4(个)(6)算式的意义。170 看着算式,我们完整地说说,18÷7表示:18个圆片,每人分7个,可以分给2人,还剩4个。(7)认识余数。我们知道在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复习被除数、除数、商)那这个“4”叫什么名字?(余数)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板书)18÷7=2(人)……4(个)余数(8)介绍读法:这个算式怎么读呢?18除以7等于2人余4个。3.试一试(1)19个圆片,每人分7个,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①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可真强!还想挑战吗?请拿出19个圆片,每人分7个,看看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请你先动手分一分,然后用算式把分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写在作业本上。②生独立完成,抽一生上台分。③全班交流:把你分的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④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算式。生读师(板书)19÷7=2(人)……5(个)“5”叫什么名字?余下的这5个能算1份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略。(2)比较,并揭示课题。思考: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玩了这3次分一分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刚好分完,第二、三次有余数)小结:平时我们在对东西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有时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而有的时候不能刚好分完,余下的部分已经不能算1份,出现了剩余。对应在我们的除法算式里,也就是出现了“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3)拿20个、21个、22个……分一分。①理解要求。思考:这次我们要分多少个?每人分几个?(要分20个、21个、22个……但都是每人分7个)170 思考:“……”是什么意思?(表示还可以分23个、24个、25个、26个、27个……)②8个小组的同学,第1组选20个圆片,第2组选21个圆片……第8组选27个圆片,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用算式表示出结果。③全班交流,教师将这些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列。④观察,发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思考: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除数都是7,余数是1、2、3、4、5、6)思考:余数跟除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思考:那如果剩下的是7,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剩下的是7,就表示还能再分一份,商就应该增加1,就没有余数了)小结:也就是说,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板书)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二)教学例41.过渡在我们开开心心地玩分一分的游戏时,体育用品厂的阿姨们正在忙着分装羽毛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2.学习例4(1)收集信息:你们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列算式。要求可以装几筒,还剩几个,该怎样写算式呢?(板书)57÷9=(3)竖式计算。①思考:刚才我们借助操作圆片找到了这些除法算式的结果,现在是57÷9,我们还用分一分的操作来寻找答案,行吗?(行)那如果是570个,甚至是5700个羽毛球来分,那你还用圆片来分吗?(太麻烦了)小结:看来,分一分的方法很受局限。除了分一分,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计算)引导列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竖式计算,那你能不能用竖式来计算57÷9?请完成在作业本上。②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完成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师巡视,收集几份。③全班交流:错误的竖式170 假设一:生商5思考:首先,请看这个小朋友的,他的竖式计算对吗?哪里不对?为什么?学生回答略小结:真会动脑筋,想到用看除数想口诀试商的方法。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观察余数来看竖式对不对。我们看,这个竖式的余数是几?(12)余数是12,装9筒,你有什么想说的?(余数要比除数小)思考:余数为什么不可以比除数大?(余数是12,比除数9大,说明每筒还能再装一个)结合操作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分5筒。在操作过程中,师相机提问:现在平均每筒装了几个?(5个)已经装了多少个?(45个)还剩几个?这12个,装9筒,每筒还可以再装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继续装。思考:现在平均每筒有几个?(6个)还剩几个?这3个,还能再装吗?为什么?小结:余数3比除数9小,所以3才是这一次的余数。由此可见,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里,当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就不能再分了。假设二:商6,但余数为0。思考:我们再看这个小朋友的,他商的就是6,这个竖式对吗?哪里不对?(六九五十四,57—54=3,所以余数应该是3。)④正确的竖式。出示学生正确的竖式,这个对吗?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完整地写一个竖式。⑤师带着学生说完整的计算过程。看除数9想,几九五十几,比57小一点点,六九五十四,所以商6。6×9=54,表示分掉了54个,57-54=3,还剩3个。⑥完善横式和答语。3.比较竖式思考:我们刚才学习的除法竖式,和以前学的除法竖式有什么不一样?(以前学的刚好分完,没有剩余。今天学的有剩余。)小结:你怎么知道原来的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0)哦,0表示刚好分完,没有剩余。今天的竖式有剩余了,叫什么?(余数)那这道题的余数是几?(3)(板书)3——余数四、巩固练习170 1.竖式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的前两题(1)生独立完成(2)反馈(展示学生作业)(3)小结:在写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一定要记住把余数写在商的后面。2.完成第3题的后6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3.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3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5,P72页课堂活动,P73页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2、4、5、6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掌握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在理解与表达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自主探讨、交流,能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准备】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170 (课件出示)743948865851(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2)全班反馈。抽学生说说43÷7的计算过程。2.P72页课堂活动。(1)过渡:看来,小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掌握得比较好了,那如果要请你根据图直接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你会写吗?(2)(课件出示)P72页课堂活动。思考: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有10串糖葫芦,可以每人分2串,也可以每人分3串,也可以每人分4串,还可以每人分6串。)问题是什么?(每人分几串?)(3)学生独立完成(4)反馈生1:每人分2串,可以分给5人。算式是10÷2=5(人)生2:每人分3串,可以分给3人,还剩1串。算式是10÷3=3(人)……1(串)生3:每人分4串,可以分给2人,还剩2串。算式是10÷4=2(人)……2(串)生4:每人分6串,可以分给1人,还剩4串。算式是10÷6=1(人)……4(串)(5)观察,发现。①仔细观察这4次分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总数都是10)②你观察到了它们的相同点,那有什么不同呢?(由于每份数不相同,分的结果也不相同,有的能正好全部分完,有的不能全部分完,剩余一些不能继续分)③剩余的叫什么?3.提示课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5。1.(出示)例5的两个竖式思考:这是两个小朋友分别计算的50÷6,谁对呢?为什么?2.同桌讨论: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170 4.小结:由此可见,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大的时候,表示还能再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才不能再分。所以,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二)完成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并抽一生说27÷4的计算过程(看除数4想,四几二十几,比二十七小一点点,四六二十四,比二十七小一点点,所以商是6。27—24=3,所以27÷4=6……3)三、课堂练习1.完成第73页课堂活动。(1)学生独立思考,这4道竖式计算错在哪里,再改正。(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从商的大小、余数的大小、商的位置等方面说出理由。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1)读题,理解题意:在卡片上填的数要是最大的。(2)(出示)()×6<57(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3)观察,发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1)看图,收集数学信息。(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3)观察,发现。①比较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第一题没有余数,第二题有余数)②第二题,余数是几?表示什么?(数是3,表示还剩3人)③说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的单位是只,余数的单位是人)5.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注意带上单位后的横式的读法。170 (3)说出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什么?为什么商是“2”?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4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练习十四第7-10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加强对余数的意义的理解,提高计算正确率。2.会用余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的能力,试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会用余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直接写出商和余数33÷4=66÷7=29÷3=77÷9=42÷5=18÷4=(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①抽生说33÷4、77÷9的计算过程。②反馈其余的题。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170 532644973323(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2)全班交流。①抽生说32÷5的计算过程。②反馈其余的题。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已经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了。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基本练习练习十四第7题1.读题,理解题意思考:从图和文字中,你知道这道题要我们干什么?(把这些算式中余数是1的连在左边这个邮筒,余数是2的连在右边这个邮筒)2.讨论连线方法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连线呢?(先要计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根据余数来连线。)3.学生独立完成4.反馈三、综合练习1.练习十四第8题(1)收集数学信息。从图和文字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用横式和竖式两种方式计算,独立完成。(3)反馈。22÷6=3(件)……4(颗)3622184答:能钉3件衣服,还剩4颗。170 2.练习十四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48÷5=9(组)……3(人)3.练习十四第10题(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从10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有62盏日光灯。如果每间教室装7盏,可以装几间教室?还剩几盏?如果装9间教室,每间教室可以装几盏?还剩几盏?)(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独立解答(3)反馈。①解决第一个问题。思考:你选择的数学信息是哪些?(有62盏日光灯。如果每间教室装7盏,可以装几间教室?还剩几盏?算式:62÷7=8(间)……6(盏))引导交流:这个算式中的“8”和“6”各表示什么意思?(“8”表示可以装8间教室,“6”表示还剩6盏灯)②解决第二个问题思考:这一次你选择的数学信息又是哪些?思考:这个算式中的“8”和“6”与第一个算式中的“8”和“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表示什么意思?(4)比较。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思考:第一个算式中剩下的这6盏还能再装一间教室吗?为什么?(这剩下的这6盏不能再装一间教室。因为要求每间教室装7盏,6比7小,不足7,所以不能再装一间教室。)思考:那第二个算式中剩下的8盏还能让每间教室再装一盏吗?为什么?(剩下的8盏不能让每间教室再装一盏。因为要求是装9间教室,8比9小,不足9,所以不能让这9间教室每间再装一盏。)小结:无论是剩下的不够分一份,还是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都是不能继续分了,就出现了余数。170 四、拓展应用,反思总结1.练习十四思考题(1)读题,理解题意。引导理解:问题中“可能”是什么意思?(2)生独立思考,写出可能答案。(3)全班交流。师用列举法引导学生理解:2个2个地分,剩下1个的数有3、5、7、9、11……3个3个地分,剩1个的数有4、7、10、13、16……它们相同的数是7个、13个、19个、25个……所以,这堆苹果可能有7个、13个、19个、25个……由于题目是问可能有多少个,这里面就渗透了可能性的思想,因此,答案就不应该是唯一的,学生答7个、13个、19个、25个……都是正确的。2.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六、时、分、秒(7课时)时、分、秒(3课时)第1课时时和分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例1、例2,课堂活动1题,练习十五第1题。【教学目标】1.加深对钟面的认识,会认1分、几分、1时和几时,知道1时=60分。2.体验并感受1分的长短,建立单位时间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珍惜时间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时和分的关系,1时、1分单位时间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1时、1分单位时间概念的建立。170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跳绳、小皮球【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片断)好热闹的场面啊,还记得今年学校运动会入场式是在哪天上午的具体什么时候举行的吗?老师告诉大家,这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举行的时间是3月31日上午的8时20分,(出示钟表,时间指到8:20)。那,对于记录这一难忘时刻的钟表,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1,认识钟面(1)引导观察钟面,你知道了些什么?(有时针、分针,最细最长的这根针叫秒针。)(随学生的回答,展示课件)重点介绍:这根最细最长的针就是钟面上的秒针,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秒针)。(2)师引导认识大格、小格。思考:看钟面上还有12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个大格、2大格、3大格……一共是12个大格。(边播课件,边带着全班一起数)引导数:那每个大格里面都有几个小格呢?看着钟面一起数,1、2、3、4、5。引导思考: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5,10……60(课件闪动),一共有60个小格。小结:钟面上总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3)认识1分和几分。①引导思考: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1分)(课件显示分针走1小格)(板书)②思考: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在数学里我们就说是1分。那分针从12走到1一共是几分呢,为什么?(1个大格有5个小格,所以是5分)分针从12走到3是多少分?怎么算的?(1个大格5分,3个大格,3乘5得15分)分针从12走到9呢?走到12呢?③如果分针从2走到4是几分?还从几到几也是10分呢?同桌说说,抽生汇报。小结:分针只要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4)认识1时和几时。①170 导语:现在,我们清楚了,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我们换根针来看看,最短最胖的针是时针,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呢?(1时)(课件时针走1大格)(生答后板书)1时就是我们生活中通常说的1小时。②引导学生思考:时针从12走到1是1时,从12走到6是几时呢?时针走一回圈又回到12呢?抽生汇报,全班评析。(5)发现时和分的关系。①导语:分针走1小格是1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结合板书说)。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我将拨动分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走动,你能发现些什么?②师拨动分针,从12开始拨1圈又回到12。③抽生汇报观察到的分针和时针的变化。④小结:时针走了1大格是1时;分针走了1圈,是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那么1时=60分。时可以用字母h表示,分可以用字母min表示,也可以写成1h=60min(板书),给学生范读:1时等于60分,60分等于1时。生齐读。2.学习例2,体验1分钟(1)静静听1分的音乐。导语:1分有多长呢?想体验一下吗?闭上眼睛,听音乐(课件)。(2)数自己1分的时间里脉搏跳动的次数。①导语:医生就是通过病人1分的时间里脉搏跳动的情况来判断健康状况的。今天,我们也来给自己当一回医生,了解一下1分的时间里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②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数脉搏的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先伸出左手半握拳,再将右手中间的三个手指压在左手外手腕上,感觉到脉搏的跳动了吗?移动手指再找一找。③全班活动。静静地数1分的时间里,你的脉搏能跳多少下。④反馈。句式:1分的时间,我的脉搏跳了    下。⑤师小结评价。同学们,小学生的脉搏跳动次数只要在60到90之间都是正常的。(3)1分时间的体验活动。①介绍体验活动规则: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的时间里脉搏跳动的次数,其实1分还可以做很多事。(多媒体出示表格)请大家看这个表,它为我们提供了跳绳、拍球、做下蹲和做口算这四项活动,四人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项活动,四个同学不能重复。在体验过程中,跳绳、拍球、做下蹲的同学,要边活动,边给自己计数,做口算的同学,时间到了后,再去数道数,听明白了吗。170 ②小组分工。③1分时间的体验活动。④统计体验结果。四人小组长拿出活动的表格,将活动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⑤全班汇报体验结果,师每项活动填一生的结果在课件上的表格。⑥小结:看这些数据,一分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跳100多次绳,可以拍五、六十次球,可以做30多个下蹲,还可以做接近20道口算题,看来1分的用处还真不小呢!(4)谈对1分的感受。(可以说说1分能干些什么。渗透德育思想:时间的宝贵)小结:看来只要我们利用好了每一分钟时间,就可以做好多的事儿。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题单,全班汇报交流。(1)拍手100下,大约要1(  )(2)空调大巴从北碚到解放碑大约要1(   )(3)脉搏跳70下大约要1(  )(4)我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5(  )(5)我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大约是1(  )四、全课小结同学们,猜猜这节课已经过了多少时间了呢?这节课40分钟,你们在不到1时的时间里,有什么收获呢?看来,同学们在这节课不光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珍惜时间的意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前不久,老师听同学们唱了一首歌,叫《时间像小马车》,对吗,那我们就以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吧!五、实践活动完成练习十五1题。1.出示1题的情景,布置学生课后实践洗一双袜子并记好所用时间。2.升国旗和眼保健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播升国旗和眼保健操视频,全班看着钟表记时。170 第2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1、3题,练习十五第2题。【教学目标】1.感知体验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概念,知道“1分=60秒”。2.借助生活经验体验1时、1秒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概念。3.通过对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珍惜时间的观念。念。【教学重难点】建立1秒的时间概念,理解掌握“1分=60秒”。培养估计时间的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课件、儿歌、秒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时和分,时,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板书课题:时分秒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3,感受1时的长短(1)时比分大得多的时间单位,1时里有60个1分,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跳1时,就是60个1分钟的绳,拍60个1分钟的球,连续做60分钟的口算,想想你会是什么样子呢?(2)生谈想法。(3)引导学生推算并感受1时的时间。大家知道我们一节课是上多少分钟吗?(板书:40分)有没有1时呢?课间休息多久呢?(10分种)那要加上几个课间的时间就是1时呢?(2个),你发现什么了吗?(板书:10分+40分+10分=60分=1时)。(2)感受1时能干哪些事。170 课件:空调大巴从北碚到杨家坪大约要1时;《动画城》和《大风车》栏目连播的时间大约是1时;足球比赛半场加中途休息时间恰好是1时。(5)生交流1时还能干哪些事?2.情境引出“秒”这个时间单位。导语:春节是我国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新年到来时,我们都要一起倒数计时,一起来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春晚倒计时画面)引导思考:在刚才的倒计时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我们数的10、9、8、7、6、5、4、3、2、1是什么呢?(时间,几秒)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场景,引出课题。播放课件: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它旁边显示屏上的数也是用秒来计时的。看,这是刚结束的运动会,这个同学们参加了女子60米跑,老师用秒表给她计时,她的成绩是10秒15。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观察钟面模型,认识1秒播放课件:钟面上,伴着“嘀哒”声,秒针走了几小格。引导思考: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秒针是1小格1小格地在走)思考: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小结:秒针每“滴答”一次就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导语: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①静静地感受一下1秒,用你自己的方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②抽学生反馈是记1秒的方法,师点评学生的节奏。③引导交流: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④小结:1秒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2.师生互动,体验几秒,加深对秒的认识170 (1)观察讨论,认识5秒。播放课件:伴着“嘀哒”声,秒针走了5小格。思考:“滴答”、“滴答”秒针又要走了,这一次秒针走了几秒?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了5个小格,就是5秒。5个小格就是1大格,秒针走了1大格就是5秒。思考:秒针走1大格是5秒,秒针从12走到1是5秒,那么从几到几也是5秒呢?抽生交流。(2)感受5秒,诱导估算方法。思考:我们刚才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1秒有多长,那你能知道5秒有多长吗?抽学生反馈方法。(学生交流:如有节奏的拍手,数数等。学生示范。)引导体验:现在我们用自己的方法,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跟着它走动的节奏,一起来感受一下5秒究竟多长?(课件:接着刚才的5秒走,有“嘀哒”声,秒针走了5小格。)再次体验:感觉到秒针走动的节奏了吗?请你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再来感受一次5秒。(再播放画面演示)(3)认识10秒,体验10秒。思考:刚才同学们随着“滴答”、“滴答”的声音感受了5秒,那10秒又有多长?秒针要从12走到几是10秒呢?引导体验游戏:请你闭上眼睛,用感受5秒的方法,来感受一下10有多长。可这一次钟面上“滴答”“滴答”的声音慢慢的就消失了。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地举起你的小手,看你看到的是几秒钟。(课件秒针走10秒,前面5秒声音逐渐弱,后面没有声音。)交流活动体验:你睁开眼睛时,是几秒?你们的感觉怎么样?(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调整节奏。)引导再次体验:调整好你的节奏,闭上眼睛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评价体验活动。(4)感受15秒。思考: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课件秒针走15秒,前3秒声音逐渐弱,后面没有声音。)学生活动,师评价学生估计时间的准确度。170 (5)游戏活动。①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教师巡视指导。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②挑战20秒,抽生展示。3.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1)课件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配有画面,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2)交流:这段音乐有多少秒?(3)再次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4)交流发现。思考: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思考:秒针走1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板书:1分=60秒(秒也可以用字母S来表示)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4.认电子表上的时刻。课件出示议一议的钟面。思考:钟面上的时刻是什么?思考:与我们一年级认识的电子钟上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小结:这个钟面显示的时刻包含了时、分、秒三个单位,用两个“:”隔开,依次是几时几分几秒。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1题。(1)拿出师课前准备的关于时间的儿歌,读一读,估一估需要几秒。(2)全班齐读,抽一生用秒表计时,交流谁估得最准。(3)两人活动,一生边走边估一估走10步路要几秒,另一生用秒表计时。再交换活动。(4)小结:读一首儿歌,走10步路,所花的时间比较短,我们都是用秒作单位的。170 2.课堂活动3题。(1)独立完成。(2)抽生汇报结果,并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单位?(3)小结: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正确的时间单位。很短的时间我们用秒作单位,较短的时间我们用分作单位,较长的时间我们用时作单位。3.练习十五2题。独立完成,正确选单位,同桌交流。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认识了秒)那1秒能干什么呢?播放课件:田径运动员1秒能跑1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亚太纸业1秒生产的纸能生产500多本本子;光1秒钟传播30万千米,大约可绕地球8圈。)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奥运会上美国的运动员特拉梅尔也参加了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只和刘翔的成绩相差连1秒都不到,他只能屈居亚军。而刘翔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出示图文介绍特拉梅尔的成绩)小结: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孩子们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第3课时认几时几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例5,课堂活动1-4题,练习十五第3-7题。【教学目标】1.经历体验认钟面上时刻的过程,会准确地认识时刻,并能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写出钟面上的时刻。2.学会用正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认时刻的方法,培养数学语言的规范性。3.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教育。【教学重难点】170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认钟面上的时刻,并用两种不同形式写出具体时刻。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几时差几分与几时多几分。【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导语:在一年级我们已经会认几时、几时半了,老师想考一考大家还会认吗?师钟面出示几个时刻(整时和几时半),学生认,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2时3时半12时12时半1时半3时2.小结:认几时、几时半的方法。3.出示一个2时55分的钟面,学生试认。(大约3时,快到3时,差5分3时,2时55分)师板书。4.小结:认大约3时和快到3时的方法。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钟面的时刻。板书:认时刻。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5,认识几时几分(1)一一辨析学生的2种表示方法①再次出示钟面上拨出的2时55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②抽生汇报学生观察的结论。(时针超过2,不到3;分针指着11)③引导理解3时差5分。时针超过2,不到3,是几时?为什么不是3时多?差多少才是3时呢?为什么?④引导学习2时55分的认法。3时差5分,还可以怎样说?怎样认的?为什么是55分?多抽几生来说认时刻的方法。⑤引导2种方法表示2时55分。(2)课堂活动1题和练习十五4题。①师拨钟面,学生认时刻,抽生说方法,注意语言的规范。170 (拨出3时20分、5时40分、7时15分、9时45分、12时25分)②同桌活动,一生拨钟面,一生认时刻,说说怎样认的?交换活动。③看着练习十五4题的几个时刻,在钟面上拨,想一想每个时刻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3)小结方法:先看时针,时针在几和几之间,过了几就是几时;几分就看分针,看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2.“试一试”,学习两种表示方法(1)打开书P79“试一试”,引导观察第一个钟面,抽生说是怎样认的?观察两种表示方法。(2)独立尝试,认2、3两个钟面并用两种不同方式写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3)全班交流汇报,说认的方法,并评析两种表示方法写得对不对。(4)引导观察第4个钟表,发现有什么不同?(“分”只有一位数)(5)小结:当分这部分是一位数时,用电子计时法时用0占位,如3:09,读作“三时零九分”,也可以不读出来如“三时九分”。3.课堂活动2题,几种常见错误的辨析(1)生独立尝试辨析,错的改正过来。(2)抽生汇报。(3)重点引导辨析“差15分6时”、“11时差3分”两个钟面,“差15分”和“差3分”怎样看?(4)小结:分针以12为参照,分针不到12就是差几分,分针过了12就是过几分。4.课堂活动4题(1)观察几个钟面和周围的时刻,独立认一认,连一连。(2)抽生汇报,重点交流第4个钟面的认法。三、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认具体的时刻?四、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3题(1)独立看图,认时刻。(2)抽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小强的一天,并说说是怎样认时刻的。(3)抽生说一说自己的一天的安排,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教育。170 2.练习十五3、5、6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3.练习十五7题。(1)引导观察钟面和对应的时刻,思考:缺少哪根针?(2)独立画。(3)展示交流。问题解决(3课时)第1课时换算单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1,练习十六第1.2题。【教学目标】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2.培养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小单位换大单位。【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时=60分1分=60秒2.揭示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教学新课1.了解跑步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170 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1)课件出示第一次比赛过程及成绩。乌龟:2400秒小兔:80秒小狗:85秒(2)谁得了第一?为什么?(3)小结:在路程相同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跑得快;相反,谁用的时间多,谁就跑得慢。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跑得快。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1)课件出示第二次比赛。提问: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谁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出示第二次比赛结果。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2)思考: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能直接比较出结果吗?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3)小组讨论:需要统一成什么单位好呢?(4)汇报交流。提问:谁来当当小裁判?说说你们组的想法。思考: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是统一成分作单位好呢?还是秒呢?为什么?(5)小结。思考:第一次赛跑的结果和第二次赛跑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们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三、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将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1.课堂活动第1题(1)师生互动。170 2时等于多少分?180秒等于多少分?(2)生生互动。2.课堂活动第2题(1)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说明做题的理由。(3)总结。把时换成分,把分换成秒,是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我们是怎样进行换算的呢?把秒换成分,把分换成时,是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我们又是怎样进行换算的呢?3.练习十六第1题。(1)根据自己的活动时间填写。(2)全班交流。(3)你对他的时间安排有什么建议?4.练习十六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拓展练习1.判断对错。(1)2分7秒=27秒。(2)1时25分=125分。(3)90分=1时30分。请你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2.比一比。(1)谁跳得快?在()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2)谁拍得快?在()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3)谁踢得快?在()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170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五、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时间单位不一样时我们是怎样进行换算的?第2课时经过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六第6题。【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或几分的经过时间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难点】经过了几分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钟面。【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2.揭示课题有这么多好玩的项目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你们会计算玩了多长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3.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探究新知170 1.教学例2,求经过时间(整时)(1)出示情境图。上周末,二年级(1)班的小红和她的伙伴们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呢?(2)从2:00-4:00,你会算经过时间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3)反馈交流:(4)小结:怎样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的经过时间?2.教学例3,求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1)出示例3图。愉快的周末结束了,小红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小红是什么时刻离开家的?什么时刻到达学校的?(8时5分离开家,8时25分到达学校)那小红从家到学校花了多长时间呢?(2)四人小组用钟面拨经过时间,观察讨论。(3)汇报、交流。时针有变化吗?(第1个钟面和第2个钟面的时针都是8时多,说明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谁来说一说小红在上学路上经过了多长时间?①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②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5)小结:怎样计算经过了几分的经过时间?计算不超过1时的经过时间,我们可以用数大格或小格的方法,还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的方法。(6)观察比较。讨论:例2和例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不同点是例2是求经过几时,例3是求经过几分。相同点是两者都可用同样的方法数和减来求经过时间。3.尝试练习“填一填”(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思考: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算经过了几时,一个是算经过了几分)三、巩固练习170 1.课堂活动第1题。(1)师生互动。师根据书上的问题,让学生一一作答,并说明理由。①小明走了15分钟2:20到学校,他从家出发的时刻是多少?②怎样求起止时刻?小结:用结束时刻减经过时间,就是开始时刻;用开始时刻加经过时间就是结束时刻。(2)生生互动。同桌两个学生互相提问(不超过1时的)。分两类,一类是知道起止时刻求经过时间,一类是知道起止时刻中的一个与经过时间,求另一个。2.课堂活动第3题。(1)生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3)说说你对同学的答案有什么建议?3.练习十六第6题。(1)全班读题。(2)集体分析。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停车时间和每时的停车费。每时停车费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先求停车时间)(3)独立完成。(4)全班汇报。四、总结1.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样求经过时间的?2.课后问题。小强每天8:15分到校,16:25分放学回家,他每天在校学习多长时间?想知道答案吗?你可以试着下课后算一算,下节课老师再告诉你答案。170 第3课时经过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六第3、4、5题。【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经过时间。2.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经过了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做眼保健操从10:05开始,10:10分结束,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2.第二节课从9:10开始,9:50下课,这节课上了多长时间?3.小红在家从16:00开始练习钢琴,18:00结束,一共练习了多长时间?4.小强每天8:15分到校,16:25分放学回家,他每天在校学习多长时间?分别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第(4)题是上节课老师留给孩子们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解决。5.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收集信息。(1)小红她们学校正在举行春季运动会,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的运动会场景,最后定格在拔河比赛这个画面。(2)从画面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汇报信息)提问: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170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记录下解决的方法。(2)汇报交流。①我们在钟面上观察的,分针走了1圈是1时,还多走了一个大格是10分,所以一共经过了1时10分。②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也就是1时10分。③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④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几种方法都可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认可。4.试一试。(1)拔河比赛结束了,紧接着是更为精彩的跳高比赛,9:40~11:50,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呢?(2)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在草稿本上。(3)全班交流汇报。5.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分段来计算,在可以情况下也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分别减去开始的时刻。三、练习应用,巩固深化1.首尾呼应。孩子们还记得开课时的第4题吗?现在你们会做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课堂活动第2题。(1)小强的周末安排可丰富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请你分别算出他做这些事用了多长时间?(2)生独立完成。(3)汇报交流,并说明是怎样算了。3.练习十六第3题。170 (1)收集信息。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3)交流汇报。引导思考:有没有用减法的?用减法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分不够减)思考: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先拿出1时换成60分,60-30=30分,12时拿出1时还剩11时,11-10=1时,所以是1时30分。)4.练习十六第4题。(1)独立完成。(2)交流汇报。5.练习十六第5题。(1)收集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比赛下午3时55分结束,这场比赛用了多长时间?)思考: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海报上,开始时间是下午2时10分)(2)全班交流。四、拓展练习1.练习十六思考题。(1)收集信息,引导全班齐读题目。(2)从题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3)独立思考。(4)师生交流。2.如果老师把这个问题变一变,你有没有信息挑战更难的题目?(1)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是从中午12时40分开始,“芝麻开门”栏目从下午5时30分开始。这两个节目开始的时间间隔多长呢?(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五、反思总结,体验成功通过全班孩子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170 整理与复习(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整理与复习和练习十七第1-6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2.进一步掌握时分秒的认识,能准确的认识时刻,会用两种方式来书写时间,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并算出经过时间。3.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初步懂得如何去安排时间,做到不浪费时间。【教学重难点】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简单回忆,揭示课题1.揭示课题孩子们,时、分、秒这个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2.归纳整理。(1)独立看书回忆。(2)小组交流,记录。(3)汇报,梳理。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结构。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1.复习时、分、秒的认识。(1)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170 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2)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秒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3)1秒有多长?你可以干些什么呢?1分钟,1时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师要正确引导,对正确的举例给予肯定,对不准确的举例给予纠正。(4)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并让生正反读。2.复习认识时刻。出示p88第1题,请生读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并说说认时刻的方法。3.复习比较时间的大小。(1)请生独立完成p89第4题。(2)全班交流,并说明比较的理由。4.复习经过时间。生独立完成第88页第2题。复习用数和减法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三、综合运用,巩固深化1.基本练习。(1)练习十七第1题。①生独立完成。②全班交流。你为什么这么填呢?(2)练习十七第2题。①生独立完成。②师将学生作业展示在展示台上。学生容易写成这三个时刻,5:08,9:55,9:7。请生帮忙分析错误原因。(3)练习十七第5题170 ①生独立完成。②全班交流。120秒和2分,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40秒和40时呢?③小结:当数一样时,直接比单位;当单位一样时,直接比数;当两者都不一样时,先换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2.综合练习(1)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①师带领画第一个钟面。思考:你觉得画时针、分针应该注意些什么?(时针要画得又粗又短,分针要画得又细又长)3:15的分针、时针应该指着哪里呢?为什么?②生独立完成后面三个钟面。③展示生作品,反馈修改。④小结:解决这类问题,分针比较好画,时针画起来就比较难。如果分针在1~30分之间,时针就画在过了这个数到一半之间;如果分针在30分以后,时针就画在两个数的中间的后半部分。(2)练习十七第6题①收集信息。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②理解信息。方格中的信息是什么意思?③独立完成。④交流汇报。注意两种方法的汇报,分段算和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3.拓展练习。小明的爸爸坐火车从重庆到北京去出差,4月5日下午2:15从重庆出发,4月6日下午3:23到达北京,一共经过了多少时间?①收集信息。请一生读题。②分析信息。这是几天发生的事情?(两天)③独立思考。④小组交流。170 ⑤汇报反馈。4月5日下午2:15到4月6日下午2:15正好一天,也就是24时。2:15到3:23分相差1时8分,所以一共相差25时8分。四、反思总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个单元的知识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七、收集与整理第1课时分一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十八第1、2题【教学目标】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2.培养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每人一套例1的纽扣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妈妈给小红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准备给衣服钉纽扣,我们一起去看看。2.小朋友们在前面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吗?教师介绍活动要求:请你们拿出准备的纽扣图自己动手分分吧!170 学生进行分类活动。3.汇报分类结果。①按颜色分,分成黄色纽扣有7颗,灰色纽扣有5颗。②我按形状分,分成正方形纽扣有8颗,圆形纽扣有4颗。4.引出课题。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二、教学新知1.刚才我们把这些纽扣分成了两类,想想,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吗?(能)那请你们继续分一分吧!学生在自己原来分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2.全班汇报。(1)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接着我们又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现在分成了几类了?哪4类呢?那分成的这几类有什么特征?小结:我们先按颜色分,在此基础上又按形状分,就把这些纽扣分成了4类,现在每一类颜色形状都相同了。(2)先按形状分成两类的,再把每一类颜色相同的放一起,也分成了4类。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3.对比,总结方法。对比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4.完成书上填空。下面请你们结合刚才的分类过程和结果填写例1下面的空。填好后集体汇报。三、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170 1.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扑克牌进行分类。介绍活动要求:每组都有1副扑克牌(拿出了大小王)请你们在小组里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全班汇报。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按一种标准分,有的按两种标准分,分得更细一些。还想分类吗?我们继续来看一看。四、课堂练习1.练习十八第1题(1)小题。(1)出示这几只动物。观察并说一说,你打算怎么分类?(2)完成填空。(3)汇报。2.练习十八第1题第(2)小题。(1)出示图中的文具盒,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准备怎么分类?(2)汇报:学生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还可以既按颜色分又按形状分。(3)完成填空。3.练习十八第2题。(1)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2)要想知道1-12月份出生的同学分别有多少人,其实就是要把我们班的同学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那用什么方法分呢?让学生说一说方法。(3)我们就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的方法来分一分吧!(全班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4)根据结果,完成书上的问题。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分享分享。170 第2课时分一分,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4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八3—5题【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了解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2.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物。3.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物。【教学难点】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物。【教学准备】每人一套水果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例1情境图的学具卡片,并杂乱地堆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可口的水果,喜欢吗?看看有哪些水果呢?2.对于这些水果的堆放,你有什么感受?方便我们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吗?(不方便)3.那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整理这些水果图片,把这些图片来分一分,数一数。板书课题:分一分,数一数。二、探索新知1.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1)探究方法。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170 (2)那现在请小朋友们用水果图片分一分吧,边分边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开始吧!教师巡视,在这过程中,请两位孩子到黑板上分一分,一种是直接分类的,一种是分好类后整齐地摆放的。(3)集体汇报。①第一种杂乱地分:把香蕉、梨、桃、苹果分成了4类。数一数:那每种有多少呢?②第二种整齐排列好。引导观察:与第一种分法比,这也是把香蕉、梨、桃、苹果分成了4类,但好像与他的又不一样,大家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③对比两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更好呢?为什么?(4)师小结:像这样把水果进行分类,并整齐地摆放,让大家能一眼看出每种水果的多少。(5)现在请小朋友们像这样重新把这些水果图摆一摆,注意在摆的时候,我们要整齐地从下往上摆。(师示范)开始吧!(6)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在括号里填出每种水果的数量。2.用符号统计(1)如果没有水果卡片,我们又怎么办呢?四人小组里想想办法吧!(2)汇报。(3)一个一个地画出水果图这样太慢了,用符号像○呀、△等是不是更简洁呀。(4)那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从下往上整齐地画符号进行统计,开始吧!(5)全班汇报。师展示几个小朋友的,并问一问学生,他图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什么水果。(6)老师也用符号画了图,我们一起去看看。①用○来代表水果图片,香蕉有两根就在它的上面画从下往上画出2个○,梨有3个就在它的上面画3个○,②以此类推。这个统计图小朋友们看懂了吗?③从图中任意指出几个○,问问学生代表什么水果?请你们将各种水果的数量填入相应的括号内。170 (7)观察:谁来说一说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苹果最多,香蕉最少)(8)对比两种方法。①刚才我们用实物和符号分别都表示了水果的数量,比一比,你认为用“实物摆一摆”和用“符号画一画”哪种方式更方便呢?为什么?②对,用符号表示这些水果更加清晰、简明。三、课堂练习1.课堂活动第2题。(1)二(1)班第一组的小朋友在美术课上搜集了很多小动物的图片,我们一起去看看。(2)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同学们整理出来的小动物卡片,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们将将动物图片的张数填在括号里。(4)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符号来表示我们要整理的物品,看看这次小女孩用什么符号来代表动物图片呢?你能帮她完成这张图吗?开始吧!学生画图,教师巡视。(5)展示几个同学画得好的。(6)图画好了,请大家仔细观察,哪种动物卡片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7)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练习十八第3题。(1)我们再来看看红光小学开展先进集体评选的活动。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完成下面的填空。(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汇报。3.练习十八第4题。(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面我们再来挑战挑战去看看小灰兔,小白兔,小黑兔采蘑菇的情况。请你仔细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汇报。(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并解决)四、课堂小调查170 1.练习十八第5题。(1)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我们来调查小组小朋友喜欢吃水果的情况。(2)小组合作完成。(3)根据调查结果用符号表示1个同学,并排一排。(4)全班汇报(选择几组展示)。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第3课时分一分,记一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例3,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学会一般的整理方法。2.体会用画勾和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既清楚又方便,感受整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体会整理是现实生活的需要。3.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学会一般的整理方法。【教学准备】幻灯片和图形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想知道是什么吗?2.展示例1情境图,看,是哪些图形呢?(学生说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3.愿意帮帮忙一起整理吗?170 二、探索新知1.自主探究。(1)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多少个呢?(2)孩子们想的办法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整理,老师把这些图形装进一个信封里,每次拿出一个,报出名称,你们就在纸上作记录,好吗?为了节省时间,当老师说出一个图形的名称时如三角形,你不用写出三角形这三个字,你可以直接画个三角形来表示就行或者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懂了吗?(3)开始活动,老师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2.交流汇报。(1)选择几个有针对性的学生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整理。①依次画出教师念出的图形②分类画出每种图形。③用√表示图形进行分类统计。(2)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教师给学生介绍。①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整理方法,老师也用了两种方法来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画勾的方法。②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画“正”字的方法,你们听说过吗(请知道的孩子介绍)最后师介绍:画正字的方法在整理数据中有经常会用到,孩子们想想,一个正字有几画?一画代表一个三角形……依次写完一个正字后,就表示有几个三角形呢?(5个)这样,当我们看见一个正字,就知道它表示5个。这就是画“正”字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③数:这些图形各有几个?(三角形有6个,正方形有4个,圆形有5个)(3)比较4种整理方式。①比较一下,整理的前后,你有什么感觉?(幻灯片分别依次出示整理前后的图片)②那你们喜欢哪种整理方式呢?为什么?(学生介绍并说说原因)③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第一种呢?(把各种图形都排列出来了,但没有分类去排列,在数的时候比较麻烦)170 那第二种呢?很多孩子也没有选它?(第二种方法,虽然排列整齐,但是如果要统计汽车就画汽车,方便吗)④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画√的方法和第四种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4)你们看,通过我们这样整理后,图形排列整齐,数量清楚。三、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把题目改编了一下)。(1)刚才孩子们学得真好,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忙整理体育器材室的篮球、足球和排球。老师把这些球印成了图片放在了每个4人小组的信封里,需要你们整理出每种球的数量。组长就像刚才老师那样,每次从信封里拿出一个图案念出名称,其余孩子用今天学习的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2)教师巡视,进行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3)全班汇报,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2.练习十九第1题。(1)今天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得很好,老师悄悄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想听吗?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在兴趣活动课准备为你们放一部动画片,想看吗?但老师为难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西游记》、《七龙珠》究竟放哪一部呢?那你最喜欢哪一部?(学生说一说)(2)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那究竟放哪一部,你能想想办法吗?(用刚才学的方法来记录)(3)你们选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把它写在纸上,再交给我,老师帮你们念,你们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吗?(4)学生活动(请学生先把4部动画片名称写好)(5)展示学生记录结果,并说说每种的人数。(当统计的数量比较大时,画√的方法在数的过程中很麻烦也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便于统计)(6)老师放哪部动画片呀?四、游戏(石头、剪刀、布)1、孩子们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两个人玩这个游戏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呢?(胜、平、负)出示游戏规则:(1)同桌两人比10次(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比赛结果。(介绍怎样记录)2、汇报比赛结果。170 五、课堂小结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对数据整理以后,我们看起来就更加的一目了然了。第4课时分一分,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页,例4,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九2—4题【教学目标】1.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2.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统计的初步意识。3.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教学重难点】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祝活动,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有这些表演项目: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你最想参加哪个项目呢?2.你们知道班上同学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少吗?猜一猜。3.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呢?170 二、教学新知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1)那用什么办法知道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呢?①用画“√”的方法。②我认为用用画“正”字的方法更好一些;因为人数比较多,用画“√”的方法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2)教师介绍整理要求: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项目,选4名小小整理员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再记录这4名小小整理员要参加的项目,其余同学在本子上记录。(3)学生一一报项目,学生记录,教师观察,有问题及时解决。(4)整理完后,为了避免出错,我们还要检查检查,把每个项目的人数加起来看看和我们班的人数相同吗?(5)谁来说说各项目有多少人参加呢?(学生汇报)2.初步认识统计表。(1)这种表格就叫做统计表,仔细观察,你从这张统计表里看到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统计表的组成。①名称:统计表的名称告诉我们这张表是统计的什么内容,我们这张表就是统计的全班参加节目的人数。②表的第一排是节目,有四个节目。③第二排就是人数,每个项目分别有多少人?④单位。(3)思考:参加唱歌这个项目的人数我们应该填在哪里呢?(就填在唱歌这个项目下面的格子)思考:如果唱歌的有3人,这个格子里还需要写“人”这个单位吗?小结:因为前面有单位,只需填上数就可以了,这样的统计表就显得更加简洁,清楚。那就请小朋友们完成这张统计表吧!(4)全班汇报,选一个学生的上展示平台展示。(5)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参加什么节目的人数最多?参加什么节目的人数最少?学生汇报。170 (6)教师小结:你看,我们把整理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后就能能简洁清楚地看出每个项目分别是多少,真方便呀!三、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第2题。(1)出示课堂活动2题,要我们调查什么呢?(调查全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情况,再整理。)(2)理解:家庭人口情况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回答)家庭人口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你家里住了几个人,明白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你家有几口人?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3)引导思考:班上这么多孩子,情况很多都不一样,要一一把每种情况都写出来,不便于我们观察,这种时候一般会定几个范围,我们来看看统计表里分成了哪些范围,谁来说一说。(4以下、4、5、5以上)(4)教师介绍调查要求:学生一一报自己的家庭人口数,选4名能干的小小统计员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再调查这4名小小统计员的家庭人口数。(5)学生一一报项目,统计员记录,教师观察,有问题及时解决。调查完后,提醒学生检查。(6)下面请小朋友们把我们的整理结果填入统计表里。(7)仔细观察班上家庭人口是几人的同学最多?(8)看上面的表,你还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解决)2.练习十九第2题。(1)二(1)班的同学整理全班1周阅读课外读物的册数,仔细观察后,把结果填入统计表里。(2)全班汇报结果。(少儿文艺有16人,连环画有17人,故事大王有12人)(3)读连环画的册数比故事大王多几册?请学生列出算式。(4)同学们最喜欢看的课外读物是什么?(连环画)(5)全班共读了多少册课外读物?请学生列出算式。3.练习十九第3题。(1)我们再去看看某地7月份上半月每天的最高气温记录。请小朋友认真看记录,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回答)(2)下面我们用画“正”170 字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强调一定要画正字,避免学生直接数出结果填空。(3)整理好后完成统计表。(4)全班汇报。4.练习十九第4题(1)我们再来整理整理我们每周上课的情况。为了节省时间,填课程表我们就下来完成(教师把课程表展示给大家看)。(2)要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每门课各有多少节,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我们每周上了哪些课,先把它写下来)(3)学生开始记录,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汇报结果。(5)根据结果谁来说说一周中,哪门课最多?哪门课最少?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综合与实践:每天锻炼1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综合与实践:每天锻炼1时。【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时间观念。2.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准备】170 课前记录自己的参加的运动项目及每一个项目的锻炼时间,制作成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人们锻炼身体的场景(如早晚公园里的锻炼的人、休闲广场跳舞的人、体育场的球类运动的人等等)。引导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2.思考:你知道人们早、晚花这么多时间来活动,是为什么吗?(为了锻炼身体)3.(课件出示)书第98页校园锻炼图。思考:看,这些小朋友就喜欢在校园里锻炼身体。请你仔细观察,他们参加的是哪些项目的锻炼?4.揭示课题。思考:你观察得很仔细!小朋友们,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有精力学习、工作。所以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你们每天锻炼身体吗?都做了哪些运动?小结引入:看来,大家对锻炼都挺在行的。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了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把每种运动的时间记录下来,再加起来。)小结:这个办法好!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板书课题:综合与实践:每天锻炼1时。二、自主探索1.小组调查(1)明确调查内容。思考:谁来说说今天我们综合与实践要调查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各自锻炼的项目和锻炼的时间)思考:对,待会请在小组里交流你们各自锻炼的项目,这包括校内锻炼和校外锻炼。但是,要如何才能知道每天锻炼的时间呢?(把每种运动的时间记录下,然后再加起来,就是每天锻炼的时间了)(2)小组分工。(3)小组交流(体育活动项目和每种运动的时间)。组内成员根据课前记录表轮流汇报自己每天锻炼的项目及锻炼的时间。2.整理数据170 (1)填写第99页第一个表格。根据小组交流的记录,整理出小组同学锻炼的时间,填在P99页第一个表格中。(2)将组内同学的锻炼时间进行分类(3)用“○”表示同学,画一画,完成在第99页第二个表格中。3.分析统计的数据。(1)(课件出示)第99页“交流1天的锻炼时间”情景图。思考:图中的小朋友也是一个小组的,他们在互相交流汇报后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谈发现。思考:现在每组都已经交流完了,也整理好了,那就请你们像书上这组小朋友一样,先仔细观察,再谈谈你的发现。①学生自主思考。②小组交流。三、展示成果,全班交流四、反思提炼1.反思活动,提出建议。2.小结:大家的建议提得很好。小朋友们,我们的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国务院专门为加强青少年身体锻炼下发通知,号召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3.活动总结。(1)思考: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2)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知道了大家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其实,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希望大家能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附:()同学一天锻炼情况记录单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分)170 家长签字:()小组同学一天锻炼时间统计表姓名总共锻炼时间(分)记录员:()小组同学一天锻炼时间统计图用“○”表示同学,画一画。不足1时1时超过1时()小组同学一天锻炼项目统计图用“正”字统计法,画一画。跳绳跑步乒乓……170 八、总复习(5课时)第1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及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的内容和练习二十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万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水平。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知结构。3、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加深对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水平。【教学难点】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学生准备:课前复习、整理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的知识。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孩子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后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统计过渡:这节课咱们就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170 二、自主整理、交流,形成知识网络1.孩子们,昨天整理了一单元的知识,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在一单元中你掌握的最好的是哪些知识?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又有哪些知识你掌握的不够好需要大家帮助的?2.集体交流、汇报。三、整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1.复习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数位顺序表(2)同桌交流、集体交流(3)教师课件出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4)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计数单位。教师提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依次类推。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5)课件或是小黑板出示:3333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个3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思?2.复习数数(1)教师提问:孩子们在数数这部分知识中,我们学习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一板书:一个一个地数(学生举例)如从208开始往后一个一个地数5个数;一十一十地数(学生举例)一百一百地数(学生举例)一千一千地数(学生举例)(3)独立完成教科书103页第3题后交流。3、复习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1)教师创设情境:孩子们,老师家的冰箱坏了想去买一个新的,你们陪老师一起去商场看看,帮我参谋参谋好吗?(2)课件出示冰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猜价格复习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及较大数的估计。170 海尔:美的:容声:美菱:(1)海尔冰箱的价格是由1个千,8个百,9个十,9个一组成的,你们能写出这个价格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后让一学生板写并让他说说写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读出这个数。(2)美的冰箱的价格是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2,最低位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各位上都是零,你们能写出这个价格吗?同样让练习写以后让一个学生板写并介绍自己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读出。你觉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3)容声冰箱的价格比美的冰箱的价格低一些,猜猜容声冰箱的价格,让学生回答后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继续给出提示:它的最高是最小的一位数,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各位数上都是零,能写出这个数吗?同样让练习写以后让一个学生板写并介绍自己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读出。你觉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4)课件出示:美菱冰箱的价格比美的冰箱的价格高得多(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画△)2200100919005090①学生读出这四个数认真读题后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并说说你的理由。(5)让学生一起读出黑板上的4个数,并交流怎样读数和写数。(6)完成103页1、2题。4、让学生将黑板上是4个价格1899、2009、1900、5090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思考并讨论怎样比较数的大小。④完成教科书103页5题。四、整理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100页2题170 1、同桌交流说说计算方法2、在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3、完成教科书104页9题。五、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第2课时:认识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特征,巩固加深对平面图形特征的掌握,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复习沟通图形与图形、图形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3、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尝试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特征。教学难点: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形成体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制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准备:自制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整理。教师给出复习要求:复习内容:平面图形。复习要求:170 1、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这些平面图形的学具)2、拿着你的学具把它们各自的特征讲给你的家长听?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3、关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想到了什么?(可从书上或别处找相关题目)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整理成果、完善知识结构1、教师出示小组学习交流要求:(1)拿着自己整理的作业,把你所认识的图形介绍给组员。(2)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业,为什么?2、学生小组内展示自主整理的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摸底)三、全班交流提炼,沟通联系,共筑知识网络(一)说一说。1、教师谈话引导: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大家愿意上台介绍你所认识的平面图形吗?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学生可拿着自制的学具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同时别的学生可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这一环节我将准备一下题目或问题引导:(1)你有什么好方法能把你的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学具的特征准确地指给大家吗?学生通过折、量、比等方法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师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2)媒体依次出示生活中的物体(魔方、数学书、学校伸缩门……):学生大声喊出这些物体里藏着的图形宝宝的名字。(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面从体上滑下)3、我来认一认。长方形有(1)个,正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1)个(1)170 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包含关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包含关系,所以如果这里有学生指出长方形有3个,我会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理由充分,都可以。)4、师生共同小结归纳。(1)怎样把你认识平面图形介绍给别人?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特征。(2)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准确地把这些平面图形介绍给别人。学生交流方法: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折、量……)(二)摆一摆。1、用同样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想想围一个正方形最少要用几根同样长的小棒?长方形呢?2、(变魔术)怎样把你围好的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归纳。(三)折一折。1、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会出现什么情况?(用你手中的长方形试一试)你还有什么发现?在长方形中折最大的正方形时,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哪边相等?并在你的长方形中折或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1)学生: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那就是四边相等,也就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符合长方形的特征,所以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2)在长方形中折(或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交流想法和方法)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2、分小组用课前制作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折一折或画一画,看看你能把长方形分成几种学过的平面图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呢?(1)学生小组内操作、交流。(2)全班展示交流。(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说明是怎么折或怎么画的,教师可用记号笔把折痕加强,并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四、综合练习,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展示交流。(1)教师引导: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2)学生介绍自己的画法。(数格子及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可先画上下两条边,最后画斜边)170 2、课件出示,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用手比划。(1)学生先独立数,至少数两遍。再数给同桌同学看,同桌相互指点。(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数的方法(有顺序地数先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三个三个地数),师生讨论易出错的地方。(3)、回顾反思:通过以后遇到这类题,你们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3、课件出示题目()()()最少用()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下一次需要()少个这样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又可拼成一个较大正方形1、一个长方形会议室长8米,宽6米,铺一种边长1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五、反思总结,自我评价,内化提升谈谈你所收获的知识和方法。对于这些知识你掌握得比较好,还有没有哪些问题或哪些内容没有复习到的?如果学生还有问题,同学们一起解决。170 第3课时:常见的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第6、7、8题,练习二十第15、16、17题及第22、25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和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进一步熟练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方法;熟练掌握时刻的认读、书写方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通过复习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3、在复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认识;进一步熟练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方法;熟练掌握时刻的读写方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难点】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时钟。学生准备:钟面学具。【课前活动】尝试用框架图整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知识。(板书课题)二、回忆整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整理情况。1.组内交流:向组内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知识框架图,相互学习、评价。2.全班交流:用展台展示部分较好的作品。3.教师示范:用多媒体出示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170 概念理解认读书写单位换算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千米、米时、分、秒三、合作复习1.概念理解。(1)思考:你能举例说明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吗?1时、1分、1秒有多久呢?①同桌说一说。②全班交流。(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要求说出填写的理由,如窗户的宽可以这样想:窗户宽比米尺要稍长点,所以是一米多,也就是120(厘米)。2.认读书写。(1)认读书写时刻①教师说8时56分、4时7分、12时差3分、1时过12分,学生拨时并用两种记时方法书写出来。(抽两名学生上台比赛,其余的在面完成。)②一名学生拨时,另一名学生读出时刻,并写下来。然后交换进行。③完成教科书第101第6题。(2)认读书写长度①测量同桌铅笔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写出来。②用字母把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小到大地表示出来。3.单位换算。(1)你能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吗?请注明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①学生独立完成。②集体订正。1000101010课件出示: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70 60601时1分1秒(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第8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清换算的理由,并重点说说以下两个题的思考过程:2分8秒=()秒,因为2分=120秒,120+8=128秒,所以2分8秒=128秒。1m=()dm=()cm=()mm,因为1m=10dm,1dm=10cm,1cm=10mm,1个10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所以1m=(10)dm=(100)dm=(1000)mm。4.解决问题。(1)这节课从X时X分开始,现在是X时X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已经上课多长时间?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2)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第16题同桌合作:一人提问,一人解答。四、巩固运用练习二十第15、17题和第22、25题。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换算过程。第17题,一小题学生独立完成,二小题请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其他学生解答。第22题,独立思考后请不同的学生说说不同的思考方法。第25题,难度较大。引导学生理解“从第二时起,每时比前一时少行2千米”意思是第2时行12千米,第3时行10千米……。因为36-14-12-10=0,所以需要3时行完。五、反思总结再次出示学习目标,结合板书让学生反思收获与不足。对照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图,看看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第4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70 【教学内容】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与巩固,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能正确理解并解答有关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2.在整理和复习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3.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呈现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与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正确理解并解答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练习题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还记得这一部分知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指名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总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二、复习整理,加深理解(一)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1.出示教材P101页第9题的(1)把1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2.师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指名汇报:用除法,因为这是求13里面有几个4)3.生独立列式计算,再指名汇报。(13÷4=2(个)……1(个))4.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二)列竖式计算。170 1.生列竖式计算,指名上台板演。2.请学生讲一讲是怎样列的竖式?(列竖式的时候先写被除数13,再在13的左边画上撇,在撇的左边写除数4,再在被除数的上面画一横线,也可以写上被除数并在左边画上撇后,直接画上横线)3.学生思考:笔算除法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生汇报: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余数不能比商大。)4.引导生进行验算: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这被除数。(三)巩固练习。1.出示教材P101页第9题的(2):有20个苹果,每6个装1袋,可以装()袋,还剩()个。第10题: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2.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四)复习小结。1.思考:通过刚才的复习,你觉得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的是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而且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一)思考: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进行“智勇大冲关”。要求:听老师命令行动,完成的好的小朋友有奖励哦。(二)大屏幕出示练习题。1.第一关:我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生口答。)(1)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除数要比余数小。()(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除数+余数=被除数。()(3)一个数除以6的余数只能是5。()(4)在笔算除法里,竖式末尾的0也是余数。()2.第二关: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展示)64÷8=17÷2=74÷9=67÷9=39÷9=40÷6=3.第三关:填一填。(学生独立在题单上完成后汇报)(1)最大能填几?170 3×()<19()×4<317×()<30()×5<32(2)摆1个正方形要4根小棒,用23根小棒能摆()个正方形,还剩()根小棒。(3)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其中最大的余数是(),其中最小的余数是()。(4)○÷□=7……6○最小是()□最小是()(5)35个小朋友坐船,每条船坐8人,至少要()条船。4.第四关:解决问题。(一题一题解决)(1)兔妈妈拔了27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吃,每只小兔最多可以分得几个,还剩几个?(2)每根彩带长6分米,40分米长的彩带最多能剪几根这样的彩带?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哪些需要提醒我们注意的?五、独立练习练习二十20、21题。第5课时:收集与整理【教学内容】复习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收集与整理的意义和作用。2.进一步掌握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培养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教学重点】170 整理和分析数据。【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收集与整理。(板书课题:收集与整理)二、复习整理,掌握运用1.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第11题。复习分类的方法大屏幕出示:教材P102页11题分一分,填一填。(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2)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再引导学生比较(1)、(2)的分类标准和结果,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分类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不同。(3)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提出数学问题,另一个同学解决问题。2.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第12题。复习收集整理的方法。课件呈现题目动物图。(1)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并汇报。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整理数据的过程。如自己是怎样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怎样记录的。(2)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交流出说他自己是怎样用规定的符号代替不同的小动物完成象形统计图的。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用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一只动物。(3)让学生根据画出的象形图独立填空。完成后,再让学生交流说出这样填空的理由。既引导学生说出他自己是怎样读图的,怎样分析数据的。完成本题后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①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②填写整理的结果。③完成统计图。④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解决数学问题。3.巩固练习。完成第106页第24题,让学生再次经历整理过程:(1)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2)填写整理的结果。170 (3)完成统计图。(4)学生完成后,全班展示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集体评价,修正。(5)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参加科技小组的比参加数学小组的多多少人?)三、综合练习,深化提高1.(1)长方形有()个,正方形有()个,三角形有()。(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汇报,全班交流。2.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第4题。(1)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统计表共有几行?每行各表示什么意思?(2)怎样比较跳高的成绩?(3)怎样比较100m跑的成绩?是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还是用的时间长的跑得快?(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6题。先分析统计表,再提出数学问题。4.完成教科书第106页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引导集体评价修正。四、全课小结请学生分别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17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