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__秋瑾

满江红__秋瑾

ID:63389260

大小:2.01 MB

页数:51页

时间:2023-09-27

上传者:U-145318
满江红__秋瑾_第1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2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3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4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5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6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7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8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9页
满江红__秋瑾_第10页
资源描述:

《满江红__秋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巾帼英雄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秋瑾简介(1877-1907)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秋瑾简介(1877-1907) 坚毅之美︱︱秋瑾 写作背景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秋瑾的家庭秋瑾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秋瑾的爱情与婚姻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1891-1904后期:1904-1907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词作翻译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词作赏析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词作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首词写出她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 一、不满黑暗世俗秋瑾前期的诗词中写花、草的很多,但它们大部分有所寄托,具真挚感情,表现一定的社会内容。如《秋海棠》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瑾诗中的花意象不同于一般深闺怨女的缠绵悱恻,而是表现出一种独立不倚、刚骨自强的性格,英姿飒爽,不让群芳,与秋瑾其人“生平亢爽明决,意气自雄”的风格一致。它们是诗人人格的再现。这首《秋海棠》也是借海棠来喻自己不借人力,独自奋斗的气概。前期创作咏物抒怀 二、反对封建压迫秋瑾前期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咏琴志感泠泠七弦琴,所思在翠岑。成连奋逸响,中散叹销沉。 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谢道韫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三、忧心祖国危亡表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忧心国家民族前途,渴望戎装杀敌与难酬报国壮志的爱国情怀,是秋瑾前期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整个前期诗歌中思想性最强的部分。黄金台怀古蓟州城筑燕王台,招士以财亦可哀。 多少贤才成底事,黄金便可广招徕?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 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 难将巾帼易兜鍪。 “责任上肩头”的女国民意识,国破山河在的民族忧患感,使秋瑾的人格气质中喷射出英风豪气。于是,在她的后期诗文中,早期表现春愁、闲情、寂寥、思亲、咏物等闺阁幽怨、小桥流水的婉约诗风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等杀敌雪耻、复兴中华、力挽乾坤、气贯长虹的悲壮诗篇。后期创作革命豪情 她这一时期的诗词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鼓吹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抗敌救国;二是宣传用武力推翻清朝统治;三是继续宣扬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权。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奋力拯救祖国危亡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她后期作品中响遏行云的最强音。一、感时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 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豪杰羞伍草木腐,怀抱豈与常人同?久闻吾浙有蒋子,未见音容徒仰企。 何幸湖山获订交?高谈宏论惊人耳。 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诲人思涌粲花舌,化作钱塘十丈涛 风潮奔腾复澎湃,保守急进本无派。 协力同心驱满奴,宗旨同时意气洽。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可怜大好神明胄,忍把江山付别人!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休教他人锁键牢,从此沉沦汉世界。 天下英才数使君,据鞍把剑气纵横。 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 我欲为君进一箸,时机已熟君休虑。 成功最后十五分,拿破仑语殊足取。 霹雳一震阴霾开,光复祖业休徘徊。 他年独立旂飞处,我愿为君击柝来。《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二、宣传用武力推翻清帝的统治。宝刀歌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不观荆轲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三、宣扬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权。秋瑾在去日前就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不满。她从来不甘心做低人一等的女子,不甘心居于男子之后,认为女子一样能掌管国家大事。因此对于封建的礼教,她藐视,她憎恨,从不屈服。她希望妇女能和男子平等,为此她多次在诗歌中表示女子有着超男子的智慧与勇力,英雄中也有女子。从事革命后,她更加努力宣传妇女解放,而且把争取妇女解放和革命救国事业联系起来,号召妇女起来,肩负起救国的重任。 满江红·肮脏尘寰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雪。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熬,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块。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这首词以大无畏的气概抨击了男权的封建社会,为广女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大鸣尔平。她指责那个世道是“肮脏尘寰”,认为在这“肮脏尘寰”中能有“几个男儿英哲”?然后她又信心满怀地认为“只有娥眉队里”才“时闻杰出”。 秋瑾的爱情与婚姻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 十葬秋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轩亭口秋瑾广场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度搬迁。秋瑾绝命诗 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秋瑾的好友吴芝瑛、徐自华费劲了心思。终于在1981年9月,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风雨亭。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沧桑。风雨亭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掩映在四季常青中。秋瑾墓 秋瑾牺牲后反响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秋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杀、屠杀、虐杀的女性越来越多,中国社会越来越不知道羞耻。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从这个角度和意义来说,生在那样一个黑暗而腐朽的年代,是秋瑾的不幸!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会的了解和现实状况,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整个社会和舆论一定是一片肃杀、彻底噤声。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社会舆论一派哗然。 秋瑾与吕碧城吕碧城秋瑾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后外放山西学政。 在上世纪初叶吕碧城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她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是当时女子担此高职的第一人;她曾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培养出邓颖超、许广平等多名女界精英,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教育家;她曾呼吁革命,是发动女权运动的先驱者;她曾周游欧美,雄踞讲坛。 秋瑾也曾用过"碧城"名号,时人都以为吕碧城的诗出自秋瑾之手,闹出了许多误会。秋瑾尴尬之余拜读了吕碧城的诗词和荡气回肠的文章,深受感触,很想见见这位誉满华夏的奇女子,于是她便赶到天津慕名造访。相见之间,秋瑾发现吕碧城果然谈吐不凡,立意高远。尤其是她们对于女权及社会变革的看法也颇相一致,于是秋瑾"慨然取消其号",而"碧城"从此为吕所专用。 秋瑾到来当晚,吕碧城就与她在家中同榻而寝。哪知次日一早吕碧城被秋瑾的一双"解放脚"吓了一跳,秋瑾与比自己小7岁的吕碧城也是一见如故,她们接触仅三四天便情同姐妹,从此开始了莫逆之交,成为当时著名的"女子双杰"。吕碧城故居 秋瑾遇难后,吕碧城后来南游杭州,又拜谒了秋瑾墓,不禁感慨万端,作一首《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追怀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之后,她又用英文写了一部《革命女侠秋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很大反响。松篁交籁和鸣泉,合向仙源泛舸眠。负郭有山皆见寺,绕堤无水不生莲。残钟断鼓会何世,翠羽明珰又一天。尘劫未锁渐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 秋瑾与吕碧城之比较相同:同是才人奇性,特立独行;倡女权风,具“英雄”魂强烈的社会功名欲求不同:1.追求的目标不同秋瑾:“铁血英雄”,通过爱国救世来成就。吕碧城:“文人英雄”,经由文化公共领域成就之。 2.提出的妇女解放的基本途径不同:吕碧城: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女性受压迫的药方。秋瑾:标的更为高远和广阔,自觉把妇女解放与社会革命相结合,并把这种理念付诸诗文和实践中。 3.女性意识终端不同碧城:终结于女性群体的“自救”式的自立自强,并进而使女性群体融入到世界主义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形态中;秋瑾:终结于女性群体的“自救———救他”式的立国立民,并进而使女性群体被纳入到为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奋斗的战斗者的行列中。 4.个人私性生活方式不同:秋瑾强调“仿男”,获致男女平等的权利;碧城重视“女质”,以求在两性的差异中彰显平等。 秋瑾与李清照李清照与秋瑾分别生活于宋、清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她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超凡的才艺,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审美情趣。她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李清照小像 相同的悲剧命运1.共同的悲剧之源——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至高的才艺与品格修养。在男权社会里,她们具有一般女人不具备的良好的文化教养和高洁的品格修养。李清照出生于北宋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学识渊博,能诗善文,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诗文。李清照自幼便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熏陶,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写诗填词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大气如虹,她被誉为宋代婉约词人的正宗。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举人,才学功底都很深,母亲也是名门之后。秋瑾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在家庭的熏陶和塾师的教育下,她广泛涉猎史籍及古典名著,从小就热爱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尤其是慷慨悲歌之士,对名言佳句“不辞千遍读”,十一岁时就会吟诗作词,稍大,还赢得了“女才子”的美誉。 李清照和秋瑾成年以前所受的教育,都是一种全面的“人”的教育,而不是狭隘的“女人”的教育。良好的文化教养和高洁的品格修养所生发出的博学和志趣,使她们在当时格外超凡脱俗。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社会,从某种意义上看,才情反而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之源。2.相似的悲剧人生命运——孤独、凄凉李清照气质高雅,感情丰富,满腹才学,关心国事,可是一生“无处话凄凉”,尤其是丈夫死了以后与张汝舟的再婚和离婚,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极大歧视,被人以“不终晚节”“无检操”记之。 李清照的敢爱敢恨、心存高洁不低头的精神在近千年以前的宋朝是那样的孤掌难鸣。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这种孤独与凄凉最终凝聚成了响彻千古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800余年后,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穿过时空的隧道与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秋瑾曾在给她哥哥的信中说:“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告语者,惟妹耳,居无家室之乐,出无戚女之助,飘泊天涯,他日之结局实不能预定也……”她那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孤独感无处排遣,她替自己,也替李清照呼喊:“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秋瑾卧室 3.共同的审美追求——偏爱残、瘦之美“残”“瘦”是两个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与之相应的审美感受不外乎忧虑、愁苦、悲哀等郁结不解之情,多给人孤傲不群之感,悲剧意味较浓。李清照素有“三瘦”词人之称,“雪清玉瘦”“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秋瑾亦如此:“残菊犹能傲霜雪”(《残菊》)“四面歌残终破楚”(《满江红》)。在她们的作品中,花是残花,香是残香,酒是残酒,歌是残歌。 这些“残”“瘦”形象折射出了她们人生中政治理想、个人感情的残缺,弥散着一股凄清孤寂的悲情。李清照和秋瑾虽然都身为女人,但思想起点都比较高,她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渴望参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她们更追求志同道合、高尚纯洁的爱情,但男权制度把她们的理想一一击碎,于是她们便把自己最睿智的思想和最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独特的审美意象来表现。4.相同的排忧方式——以诗酒为媒介来排谴心中的悲愁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中,有二十多首与酒有关,酒与诗在她的生命中常常相伴出现:“谢他酒朋诗侣“假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歌罢玉尊空”。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曲折,独自面对人生,面对不断袭来的重重灾难,孤立无援的她,只有借酒力以自慰、自勉、自立。她把生命气节、爱国之情寓于酒词,以求在动荡中求得心灵的泰然,在寂寞中求得情感的慰藉。秋瑾也是一个喜欢饮酒并善于饮酒的女性。 据记载,秋瑾“稍长,……又好剑侠传,习骑马,善饮酒。”每当她愁绪难解时,便借酒浇愁,“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这些都表现了她饮酒、醉酒的豪情。诗中磅礴的气势,浩荡的激情有如长江大河,真可谓“醉乡广大人间小”。酒可以带给她们精神上的自我解放,诗可以释放她们内心的苦闷情怀。秋瑾故居 李清照和秋瑾由于人生境遇等方面的不同,她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李清照对抗悲剧且争且隐,秋瑾则一直在争,从未放弃;李清照最后终老家中,秋瑾却走向刑场;李清照是哀婉的秀美,秋瑾则是崇高的壮美。李清照和秋瑾的悲剧是相互独立的,但置于历史视野中则是相通的,它折射出不同生命个体在相似境遇下不同的悲剧表现和悲剧意识,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