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ID:6333714

大小:60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1-1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_第1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_第2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_第3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_第4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初始条件: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

2、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1)课程设计的题目。(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

3、码及微程序。(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时间安排:周一:熟悉相关资料。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17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加减法指令的实现一、设计目的与原理1、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掌握各个单元模

4、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构造成1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并通过这台模型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的编制等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在本试验中,我们将规划读写内存、寄存器、数值计算等功能,并且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各个模块单元以进一步掌握整机的概念。2、实验原理在本设计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在各个模块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而在真正的实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

5、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计算机从内存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和与之相匹配的序列来完成,即1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二、总体设计1.模型机逻辑框图简单的模型计算机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微程序单元、堆栈寄存器单元、累加器、启停、时序单元、总线和存储器单元组成。下图为较典型的实验计算机整体逻辑框图:17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2、指令系统与指令格式实验平台内采用的是8位数据总线和8位地址总线方式,设计指令系统时,主要考虑的是指令的类型

6、,寻址方式和编码方式。指令类型包括算术/逻辑运算类指令、移位操作类指令(带进位或不带进位)、数据传送类指令、程序跳转指令(有条件或无条件)、存储器操作类指令等。寻址方式包括直接地址寻址、寄存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指令格式的设定一般与机器的字长、存储器的容量以及指令的功能有关。主要包括操作码字段和地址码字段。本实验中操作码为8位,数据的传送单位为8位。1、微程序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3.1微指令格式设计微指令长24位,本阶段的设计任务是决定24位长的微指令是否分段定义,以及确定各段段长

7、、决定各码位含义和有效性等。17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由于模型机指令系统规模较小,功能也不太复杂,所以采用全水平不编码纯控制场的微指令格式。因为在本设计平台的硬件设计中,微指令长24位,所以最多有24位微操作控制信号可由微码直接实现。本实验计算机24位长的微指令,对应信号分别为:S0、S1、S2、S3、M、CN、AUL-O、EDR2、EDR1、RA-O、ERA、X1、X0、HALT、WR、RR、ELP、PC-O、IR2-O、EIR2、EIR1、RM、WM、MLD。3.2微程

8、序入口地址及后续微地址当微指令格式确定后,就需要确定后续微指令地址。通常是先确定微程序分支处的微地址,因为微程序分支处需要进行判断测试。微指令由ROM读出后直接给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放在微地址寄存器中。当微程序出现分支时,通过地址转移逻辑去修改微地址寄存器内容,并按修改好的微地址读出下条微指令。在模型机中,微程序入口地址的确定采用“按操作法散转”方法,即用指令操作码的高4位作为核心扩展成8位的微程序入口地址MD0~MD7。(如下表所示)微程序首地址形成M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