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装饰画论文:装饰画之品装饰画之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装饰画论文:装饰画之品装饰画之行摘要:绘画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任何虚伪的吹捧和粗鄙的喧嚷,任何所谓精神实质的诠释都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只有能够打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打动别人。 关键词:现代装饰画变形思考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增强,对绘画的观赏性要求比以前更高了,装饰绘画作品作为人们生活的调剂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装饰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它以装饰化、理想化、拟人化的视觉形象,提供给人美的享受,从而使人获得艺术欣赏的情趣。装饰画伴随人的审美需要而逐渐崭露头角。因为人们不再满足再现的自然形象,而是向往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因此,在绘画中
2、会更多地加入自己的想法,使其更能表现内心情感,更加完整和美观。装饰画的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动势、透视、比例等均以规则性处理技巧取得装饰效果而迥异于自然。早在汉代,画像石刻画的人物、飞禽、走兽就不受自然形式的约束了,那时的人物比例大多不准,但对主要特征加以夸张,用极其简练、概括的手法明确有力地表现出来,既朴素简洁又引人入胜。西汉的鸿门宴壁画,采用平面装饰的手法,造型夸张,形象非常简洁,色彩明快,画面中人物位置都是平面化,在似与不似之间,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赋予象征化、装饰化、平面化处理,使欣赏者获得美的启迪和欢愉。 艺术的各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装
3、饰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变”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具特征和个性的艺术形象。《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物以貌取,心以理应。”古人对艺术造型还提出了“常形”与“常理”之说:“以为人禽宫室,器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①“常形”是指客观静态的东西,“常理”是我们对动态的东西加上自己的表达通过“变“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可“迁想妙得”。也可以说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要发挥作者艺术的想象力,并运用装饰画的造型规律和艺术语言进行创造。大多艺术家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而是画自己的情感,画的是修养。“绘事不难写形,而难于得意”这是由古至
4、今脍炙人口的话,但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至今还在摸索。前提是应该充实文学知识,提高艺术素养。学习装饰画,除了要掌握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多作“画外功”,才可“悟对”。结合《现代装饰画》所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 前面所讲的“意”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也就是说,“意”是通过物象的塑造所要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立意,意在笔先,而观在意先。 装饰画属于抽象绘画艺术,它是通过把客观对象的特征进行提炼、夸张,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境界的艺术。客观方面要求画面形象优美、简练、概括、耐看,主观
5、方面又要求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追求,还能营造一种意境,有弦外之音,让人们有想象的空间。看胡永凯的作品时给人以美好的心情,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他画的《太太党人》一书描写的是一群在旧社会时期的少妇极度空虚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她们消极无奈又真实的想法。仅仅几页就已经让读者把生老病死、功名利禄看得很透,也通过这样的文字和画面表达了所有女性的敏感和悲哀。其中的人物时而矜持,时而妖媚,时而愁眉不展,时而嬉笑浪荡,让读者总是在猜测人物的命运会如何?画家是如何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的?只有通过平时观察体验,深入地了解女人世界,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才有了这样一系列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景象
6、的作品。中国传统绘画重意不重形,很多是借景(物)抒情,这也是装饰画中较为常用的立意手法,石桥、背篓、婴儿、头巾、老墙这些东西出现在一个以女人为主题的画面上,象征贫苦、饥饿、寒冷,象征悲苦的命运,也象征顽强的精神。这些创作来自浓厚的生活经验与艺术修养,来自于平时的积累,除了多看多想还要多画,只有画得多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创造力是人们长期艺术实践的积淀与升华。平常我们总爱说“灵感”,表面上看“灵感”常常是在不知不觉的“一瞬间”闯进来的,这“一瞬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其实这是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长期艰辛积累的结果。“厚积而薄发”也就是这个道理。它是一种对
7、人生、对社会、对知识、对情感等的认识与体验所形成的一种能量的释放,是一种心理上的顿悟。顿悟打开了你的艺术潜能的闸门,你艺术的才思像源源不断的清泉涌流而出。李正天在《艺术心理学论纲》中说:“离开了长期的积累,却幻想灵感的光临,就好像毫无睡意的人竟想捕捉进入梦乡的那一瞬间一样。比如苏里科夫看见雪地上的乌鸦启发了他对莫洛卓娃的表现,但对于一个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来说,乌鸦不过就是乌鸦!”“画外工”对作品的作用就是如此重要。只有在平时注意对“画外工”的积累,一幅装饰画中的自然形象才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它可以超越环境的客观存在状态,被想象和创造重新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