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12700
大小:2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09
《发电机主保护及励磁系统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发电机主保护设计发电机是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发电机的安全运行对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针对发电机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的故障和不正常的运行状态配装完善的继电保护装置。5.1发电机故障、不正常运行状态及其保护方式5.1.1发电机的故障类型和不正常运行状态发电机的故障类型主要有:(1) 定子绕组相间短路。(2)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3) 定子绕组单相接地。(4) 励磁回路一点或两点接地。发电机的不正常运行状态主要有:(1) 励磁电流急剧下
2、降或消失。(2) 外部短路引起定子绕组过电流。(3) 负荷超过发电机额定容量而引起的过负荷。(4) 转子表层过热。(5) 定子绕组过电压。5.1.2发电机的保护类型针对上述故障类型和异常运行状态,按规程规定,发电机应装设以下继电保护装置:(1) 纵联差动保护。对于1MW以上的发电机的定子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应装设纵联差动保护。(2) 定子绕组接地保护。对于直接接于母线的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当单相接地电流大于或等于5A(不考虑弧绕组的补偿作用)时,
3、应装设动作于跳闸的零序电流保护;当接地电流小于5A时,则装设作用于信号的接地保护。对于发电机变压器组,容量在100MW以上发电机应装设保护区为100%的定子接地保护;容量在100MW以下的发电机应装设保护区不小于90%的定子接地保护。(3)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保护。定子绕组为双星形接线且中性点引出六个端子的发电机,通常装设单元件式横差保护,作为匝间短路保护。对于中性点只有三个引出端子的大容量发电机的匝间短路保护,一般采用零序电压式或转子二次谐波电流式保护装置。(4) 发电机外部相间短路保护。可采用复合
4、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用于1MW以上的发电机。(5) 定子绕组过负荷保护(本设计不考虑)。(6) 定子绕组过电压保护(本设计不考虑)。(7) 转子表层过负荷保护。50MW及其以上的发电机,应装设时限复序过负荷保护。(8) 励磁回路一点以及两点接地保护。100MW以下的汽轮发电机,对一点接地故障,可以采用定期检测装置;对于两点接地故障,应设两点接地保护装置。(9) 失磁保护。对于100MW以下不允许失磁运行的发电机,当采用直流励磁机时,在自动灭磁开关断开后应联动断开发电机
5、断路器;当采用半导体励磁系统时,则应装设专用的失磁保护。100MW以下但对电力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发电机和100MW及以上的发电机,也应装设专用的失磁保护。除此之外,有的发电机还设有失步保护、低频保护、断水保护、非全相运行保护等装置。5.250MW发电机主保护100MW以下发电机应装设下列故障及异常运行保护装置:(1)定子绕组间短路保护;(2)定子绕组接地保护;(3)定子绕组匝间短路保护;(4)发电机外部相间短路保护;(5)对称过负荷保护;(6)励磁回路一点及两点接地保护。5.2.1定子绕组相间短路保护构成发电机定子绕组及
6、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应装设纵联差动保护作为发电机的主保护。发电机的纵差保护是利用比较发电机中性点侧和引出线侧电流幅值和相应的原理构成的,因此在发电机中性点侧和引出线侧装设特性和变比完全相同的电流互感器来实现纵差保护。对6MW以上的发电机推荐采用带饱和电流互感器的BCH-2型继电器构成.这种保护能很好地躲国过不平衡电流的影响。因此2×50MW的发电机采用BCH-2型。5.2.2定子绕组匝间短路保护发电机的匝间故障包括同相同分支的匝间短路和同相异分支的匝间短路。对于这种故障纵差保护不能反应,应按下列装设匝间短路保护:(
7、1)对定子绕组为星形接线、每相有并列分支、且中性点有分支引出端子的发电机应装设单继电式横差保护。横差保护是利用反应两个支路电流之差的原理,由一个电流继电器至装在两组星形绕组中性点连线上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上。(2)对于50MW及以上发电机,当定子绕组为星形接线且中性点只有三个引出端时,也应装设专用的匝间短路保护。5.3100MW发电机主保护对100MW及以上和阻抗较大的发电机,当纵联差动保护采用BCH-2型继电器时,推荐采用下图所示接线方式,即高灵敏系数纵联差动保护接线。当发电机电流为额定电流条件下断开一相二次电流回路
8、时,BCH-2型继电器的差动线圈和平衡线圈的热稳定军为10A,能满足要求。图5-1纵联差动保护接线说明图图中、分别表示每相BCH-2型差动继电器差动线圈和平衡线圈。CJJ为断线监视线圈。当任意一根连接导线断线时,断线相的差动线圈与其平衡线圈是反极性连接。所以,它们产生的磁通互相抵消。故该相继电器不会误动作。而非断线相的两个继电器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