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ID:62825279

大小:772.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6-15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1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2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3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4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2节第1课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试第1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通过模拟演示,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理实践力)2.理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综合思维)4.能够运用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人地协调观)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各有何特点?2.什么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何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正午太阳高

2、度角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一、地球公转的特征1.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2.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2)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1恒星年。-16-/16考试(4)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特征近日点1月初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较慢[图表点拨] 教材第7页图122,该图展示出:(1)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逆时针公转;(2)地球公转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3)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在近日点距太阳14710万km,远日点距太阳15210万km。[微思考] 北半球夏半年的

3、天数是186天,冬半年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长;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短。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图示:黄赤交角(如下图)。(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特别提醒]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X围;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和最南界,即南北回归线;决定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具体如下所示:-16-/16考试(1)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的度数(2

4、)黄赤交角度数+极圈度数=90°(3)黄赤交角度数=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轨迹(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回归年。[图表点拨] 教材第8页图124,该图展示出:(1)地球的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一致,为逆时针;(2)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和时间;地轴北端倾向太阳(或地轴南端偏离太阳)为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反之为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冬至日或夏至日的位置可以确定出春、秋分日的位置,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夏至日直射在北半球(北回归线),

5、冬至日直射在南半球(南回归线),春、秋分日直射在赤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回归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黄赤交角为0。(  )3.国庆节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  )4.黄赤交角度数变大会使温带的X围变大。(  )提示:1.×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2.×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因此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因季节变化而变化。3.× 国庆节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16-/16考试4.× 黄赤交角度数变大时,热带和寒带X围变大,温带X围变小。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概念(1)太

6、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3.变化规律(1)纬度分布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节气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的各纬度地区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的各纬度地区春分、秋分赤道极点[特别提醒]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在一天当中是不断变化的。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

7、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是由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 将二分二至日及其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连线。-16-/16考试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美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康斯坦丁·巴特金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