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81143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8
《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制鞋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一些国际知名鞋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本文将围绕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应对日益激烈国际社会竞争。关键词:制鞋企业;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对策一、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有许多有利于制鞋产业发展的优势,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我国制
2、鞋企业,尤其是出口型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总体来看,有四大鞋业基地。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发展到今天,温州已经是民族皮鞋品牌的代表地,如奥康、康奈、红蜻蜓,意尔康等中国名牌。但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家族制经营模式,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三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到现在,已经发展起了自己的运动鞋品牌和休闲鞋品牌;四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
3、地,主要生产女鞋。 (二)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综观整个世界的鞋业市场:十几个领先鞋业超级大国生产出占全球90%的鞋子,其中中国鞋生产量占据了世界的63%;世界鞋业贸易的情况中,十大出口国的鞋出口数量占据全球出口额的91%,其中中国以68%居首位。中国是鞋革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鞋革产品的出口几年内的景况一直不容乐观,一是出口量减少,速度放慢;二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压力大,不仅如此,中国鞋企出口近几年频频遭遇尴尬:二、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
4、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制鞋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制鞋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制鞋大国建设制鞋强国的关键。导致我国制鞋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问题,政府方面的问题。(一)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服装行业品牌没有规模。 近年来,我国制鞋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制鞋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中国制鞋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361度、安踏、李宁、特步等知名品牌,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
5、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第二,我国制鞋企业的设计水平较低,研发薄弱,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我国制鞋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低,主要体现在设计水平低。我国制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模仿、抄袭,国内一般品牌抄袭国内大品牌,国内大品牌抄袭国外品牌,中国制鞋行业抄袭成风。国内许多大规模的制鞋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制鞋设计水平低是我国制鞋行业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 第三,
6、我国服装产品附加值低,现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思维固化,效仿跟风盛行不衰,研发投入意识谈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不利因素,致使缺乏承接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生产加工的能力和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意识。因制鞋企业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制鞋技术水平提高缓慢,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形象和市场化速度。我国制鞋行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制鞋行业是较低的技术门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情况下制造出低廉的商品。第四,我国服装市场销售网络不够健全。由于制鞋的设计能力不足,也就限制了我国制鞋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中国目前的鞋品牌
7、与国外先进品牌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供应链的区别。品牌竞争不是靠店的面积来取胜,真正的取胜还是靠供应链,整合全球最大的制造供应链,以及发展越来越强的物流供应链。我国制鞋行业在营销的技术方面和服务增值的方法方面比较欠缺。 第五,管理粗放、企业抗风险能力低。制鞋企业因发展体系和管理体制不甚规范,体现在对高级人才管理无术、无章可循,凭意识、家族式管理为主导地位,模式多、乱不成体系,低、小、散仍为主流,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下降。《劳动合同法》实施,人力成本增高、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政策
8、、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使制鞋企业纷纷遭受了重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遭遇的可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二)中国政府方面欠缺 第一,检验监管依据不够完备。由于缺乏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技术性规范,该标准也存在着操作性不够强的问题。再者,进口国技术法规要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目前鞋革检验监管依据靠单一的标准,已难以适应国际新要求,也难以满足检验检疫的把关需要。 第二,检验监管人员重视不够,长期沿袭经验性检验方法,在国外不断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